去年以來,大批企業嘗試涉足云計算、大數據產業,隨之催生出巨大的云消費熱潮。從5月20日召開的第六屆中國云計算大會上傳遞出的信息顯示,這種消費熱潮才剛剛開始,很多云服務商以及相關的硬件廠商正在謀劃加大生產以跟上市場需求。
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今年的云計算大會不乏知名投資機構的身影。云計算、大數據給傳統商業帶來顛覆性變革的同時,PE、VC正在把云計算行業當做投資熱點。“我們協會預測,在未來幾年內投資云計算行業的數額將增長80%以上。”中國股權投資基金協會副會長何小峰在會上說。
合作設基金 資本撬動發展
作為中國云計算大會的主辦方,近兩年來,中國電子學會越發感覺大會還僅停留在研討、交流層面,對促進優秀項目落地和產業繁榮缺乏實質性推動。用中國電子學會副秘書長林潤華的話來說,“有專家、有思路、有方向、有戰略,但在實際應用層面,一直有短板。“這個短板就是怎么利用資本的力量來務實地推動云計算產業領域創新項目和企業的發展。”
顯然,發揮資本力量撬動云計算產業升級并不是電子學會的專長,嘗試尋找一個同樣對云計算有興趣的合作伙伴是非常務實和自然的想法。
“當時就找到了藏山資本,他們對云計算也有興趣,對這個行當很了解,所以雙方基本上一拍即合。我們希望藏山資本作為中國電子學會推動云計算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資本合作伙伴,雙方優勢互補、資源互補,共同推動中國云計算發展。”林潤華介紹說。
雙方的合作水到渠成,很快便結出碩果。今年1月18日,中國電子學會與藏山資本正式簽署合作協議,共同發起成立“中國云計算、大數據產業發展基金”,基金一期規模2億元人民幣,主要投資于國內云計算、大數據等細分領域的成長型優秀企業。中國電子學會授權藏山資本作為該基金的管理方,這也意味著藏山資本是中國電子學會在云計算、大數據方面唯一的資本合作通道。
藏山資本董事長吳濤指出,行業內最頂尖的專家和最優秀的企業,都圍繞在中國電子學會云計算專業委員會和中國大數據專家委員會這兩個機構名下。而基金的最終目的,不僅僅能讓企業得到這些專家、專業技術資源,還能夠得到一些金融資源的支持。
據了解,就合作形式來說,企業項目來源、技術咨詢、專家顧問等資源支持由中國電子學會主導,這也是其長年積累的獨一無二的傳統優勢。而作為基金管理方,藏山資本則發揮資本運作的專長,專注于從事與基金本身相關的事務。
實際上,中國云計算、大數據產業發展基金的屬性很鮮明也很獨特,它與市場上那些所謂的產業基金、財務基金等定位不同。
“現在整個IT領域里,有大量的投資基金,他們要么投資TMT、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還有一些泛IT概念的東西,但是真正專注于云計算、大數據這兩個新興產業的基金目前沒有。尤其是由中國電子學會來主導這件事情,作為行業主管單位發起和設立這支基金,這可能是一大亮點。”藏山資本合伙人牟宏磊說。
挖掘行業創新“黑馬”
按照“云”提供的服務內容的不同,業界歸納出了三大基本云服務模式:SaaS(軟件即服務)、PaaS(平臺即服務)、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 。那么,藏山資本管理的這支基金將投向哪個方向的企業呢?
吳濤稱,藏山資本更關注的是系統性思維,在這個領域內會尋找到一些關鍵的節點。“未來,我們要投資的一些企業,可能更關心的是你不僅僅要有差異化,而且看你能不能解決云計算、大數據和物聯網里面的一些核心問題。”
為了尋找云計算、大數據領域的“黑馬”,展示他們的技術創新、應用創新和商業創意,首屆“全國云計算大數據創新項目評選”今年3月初啟動。5月23日,該活動評選頒獎儀式在京召開,共有16家企業入圍,人氣頗旺。在頒獎大會上,包括吳濤、牟宏磊等在內的多位PE、VC及天使投資人分享了各自對這個產業的投資理念、策略和方式方法,這讓不少正處創業初期的青年企業家受益匪淺。
據了解,單就中國云計算、大數據產業發展基金而言,一些面向行業的輕資產、應用型、盈利模式清晰的企業項目是其關注重點。
牟宏磊認為,企業在細分領域的成長性很重要,另外在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上要有亮點,要有市場驅動型的營銷能力和素質較強的團隊。此外,他特別強調,項目的盈利模式一定要非常清晰,“現在有大量的互聯網或移動互聯網企業,盈利模式并不清晰,完全就是在燒投資人的錢,這種模式我不去評判它的對和錯,但至少不是我們非常喜歡的那種模式。”
事實上,投資規模不分大小都要講求回報,給投資人呈現清晰的盈利藍圖無疑能增強吸引力。業內人士也建議,基于云計算和大數據的創新項目一定要面向行業應用。
“如果這家企業告訴我,它什么都會做,這家企業我就不看了。如果你告訴我,我就是在醫療信息化領域里,做某某一件事,而且我只做這一件事,你的價值就出來了。”牟宏磊舉例闡釋說。值得欣慰的是,在參與項目評審時,牟宏磊發現有非常非常多的企業已經把云計算、大數據的技術創新提升到模式創新。
除了基金還關注孵化器
在一些人看來,投資往往都是資本層面的行為,資本講求快進快出、追逐短期效益。但對藏山資本來說,除了關注基金之外,還會同步關注孵化器。
通過綜合分析不難理解,對孵化器的需求其實來自三個方面。首先,這是一些創新型企業的直接訴求,他們希望能有一個延伸到孵化器層面的“物理空間”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