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13年 《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出臺,全國各地大氣治污均給出具體的規劃與目標。從多地出臺的文件中不難發現,在能源領域,“煤改氣”等一系列天然氣利用工程占比較大。但是,目前我國天然氣發電項目面臨資源儲量有限、發電成本較高等問題。那么,該如何看待并解決這些困難?天然氣作為清潔能源替代的重要一環,在未來的發展中會為電力建設市場帶來哪些機遇?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記者專訪了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副秘書長歐陽昌裕。
記者:在治理大氣污染行動中,我國多數地區不約而同地把天然氣替代煤炭作為主要抓手和有力措施,但是,天然氣項目的發展面臨著來自多個方面的壓力,這一環節是以怎樣的思路進行規劃的?
歐陽昌裕:做任何事情,困難總是有的,關鍵要看做這件事情是否有必然性和必要性。天然氣是一種優質、清潔的化石能源。無論從國家近期還是長遠發展看,高效發展天然氣發電,對滿足國內能源和電力需要、調整能源結構、促進節能減排和治理大氣污染、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推進國內高端裝備業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所以,發展天然氣發電是我國電力工業發展的戰略選擇,也是必然選擇。
從歷史上看,我國早在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間,就開始在四川等地小規模地利用天然氣發電,有一定的經驗。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隨著國內西氣東輸工程和進口國外液化天然氣(LNG)等項目的逐步推進,由于天然氣合同都是“照付不議”合同,不管實際利用消化了多少,買方都必須按照合同確定的價格和購買量支付給賣方,在民用市場尚未成熟和天然氣管道網絡尚不完善的情況下,都需要大用戶來支撐,這也是國際通行做法,所以國家就配套規劃建設了相當規模的
天然氣發電,對天然氣發電無形中起到了推動作用。
近些年,隨著我國天然氣管道網絡的逐步完善,民用市場也逐步成熟,我國天然氣供需矛盾越來越大。在夏季和冬季高峰時段,天然氣發電經常受供氣不足的影響,這種局面短期內可能不會有所改觀。
同時,國家從去年開始上調增量天然氣價格,明年,存量天然氣價格也要調整到位,而一些地區的上網電價或財政補貼聯動沒到位,這就造成了天然氣發電大面積虧損。所以,當前天然氣發電既受到供氣不足的影響,更受到經營虧損的巨大壓力。
記者:天然氣在調整能源利用方式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天然氣價格昂貴、儲量有限,如何才能將有限的資源發揮出最大價值?
歐陽昌裕:國家發展改革委多次發布天然氣利用政策,國務院去年公布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也明確提出了優化天然氣使用方式的具體要求。去年,受國家能源局委托,中電聯對天然氣發電進行了專題研究,提出要優先發展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系統,有序發展燃氣調峰發電機組,因地制宜發展大型聯合循環燃氣熱電機組。
提出上述發展原則是基于天然氣是優質清潔的化石能源,同時具有氣源要依賴進口和發電成本高的現實特點。我國天然氣資源較為貧乏,目前供應的30%左右依賴進口,不久很可能要超過50%。同時,天然氣價格較高,按照去年國家出臺的增量氣價格測算,發電成本遠高于水電、核電、煤電和風電,天然氣發電屬于政策性發電,需要地方政府給予補貼或者聯動上調電價才能生存發展。所以,天然氣發電規模要適度,要與地方政府財政補貼能力或本地區電價可承受力相匹配。同時,有限的天然氣發電規模應該布局在能源利用效率高、發電成本相對低和電力系統最為需要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