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舉行的2014國際會展業CEO上海專題研討會上傳出消息:今年9月,位于虹橋商務區的中國博覽會綜合體將進入試運營,2015年正式投入使用,將為上海新添50萬平方米的可展覽面積,給會展行業發展帶來新機遇。會上有業內企業家打比方說,這是上海會展設施從2.0時代向4.0時代的飛躍。
然而,展覽設施總面積擴容,只是上海會展業能級提升的條件之一。市商務委牽頭編制的《上海市會展業發展 “十二五”規劃》提出,到2015年上海將初步建成國際會展中心城市,展覽業的國際化、專業化、市場化和品牌化程度將進一步提高。要實現這樣的目標,上海會展行業還需要哪些方面的努力?
展覽業重構三個“三極”
近年來,上海會展業持續較快增長。據上海市會展行業協會統計,2013年,上海共舉辦各類展會793個,展覽總面積達到1200萬平方米,繼續在全國各城市中處于領先。
有業內人士指出,相對于展覽業的快速發展,上海的會展設施供應量和質量標準一直滯后。隨著中國博覽會綜合體的建成、投入使用,將明顯增加上海的承展面積。據透露,未來的中國博覽會綜合體,將是世界上最大的展覽建筑單體,總建筑面積147萬平方米,室內展覽面積40萬平方米,室外展覽面積10萬平方米。展廳的凈高、承重標準都經過精心設計,以滿足各種高規格展覽的要求。此外周邊還有一大批與展會相配套的會議、酒店、商業等現代服務業配套。
上海博覽會有限責任公司常務副總裁文仲亮指出,中國博覽會綜合體建成投入是一個標志性事件,而這背后,展覽業的三個“三極”正在重構:一是在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一極、美國為代表的美洲一極和中國為代表的亞洲一極的“三足鼎立”格局中,國際會展業重心向中國一極加速轉移;二是在北京、廣州和上海這國內展覽業的華北、華南、華東三極中,上海展覽業漸顯龍頭地位;三是在上海本地的展覽場所中,在以新國際博覽中心為代表的20萬平方米左右體量的場館、以世博為代表的七八萬平方米左右體量的場館基礎上,又添一個更大體量的大型場館,使上海展覽場館規模上形成大、中、小多層次。
無疑,伴隨著三個“三極”格局的演變,上海作為國際會展之都的基礎正在夯實。
“軟實力”還需做哪些加法
與硬件相比,“軟實力”提升更重要,會展業也是這樣。上海要成為全球公認的國際會展中心城市,除了會展設施,還有許多地方需要做“加法”。
研討會上,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有限公司總經理董漢友就直言不諱:上海要做會展之都,光自夸展館體量是不夠的,首先對外方面,應該有一個整體性的會展之都的網絡,把上海這些大大小小的場館都囊括進去,列明不同展館各自不同的特點、聯系方式,讓有意來滬辦展、參展的企業一目了然。另外,面向剛剛到達上海的展商或采購商,在機場、火車站這些“第一站”,應該設有會展方面的窗口前臺,作為他們的首站接待。
董漢友強調,在營造會展業綜合環境上,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杜絕不健康的競爭。比如,如果發生個別“騙展”情況,會抹黑會展業整體形象。博聞中國董事總經理馬穎指出,國際會展之都,關鍵是“國際”。不是簡單地引入國際展會、吸引國際展商或國際買家就叫“國際化”,重要的是要在這個平臺上做全球范圍的生意。
政府可以做些什么
在市場化方面,會展業較為典型。參與國際競爭、吸引境內外客商和訂單,主要靠市場化的模式做事。那么,市場發揮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政府又該做些什么?
日前,上海市會展業促進中心對境內、境外100多家會展業企業的CEO進行了調研,發現企業對政府服務的需求很強烈,尤其是希望政府部門在影響會展業的城市整體環境和公共性的服務上進一步發力。上海市會展業促進中心主任羅志松介紹,調查發現,有八成企業CEO希望,政府可以提供公共服務平臺。有一半以上的CEO希望上海展覽場所的交通狀況有所改善。這些會展業界的企業,在進入上海市場之前,最關心的是政策和法制方面的環境。
對于市場中這些企業的關切,政府部門態度積極,市商務委副主任鐘曉敏透露了政府部門對上海下一步會展產業發展的一些設想,包括盡快修訂出臺 《上海市展覽業管理辦法》,進一步完善上海會展產業發展環境;發揮本市會展業政府主管部門、行業協會、會展促進機構和會展企業“四位一體”的作用,規范會展行業市場秩序;同時,抓緊建設會展業公共服務平臺,構筑更加開放、便利的會展管理環境。
另外,上海國際展覽有限公司總經理顧春霆提出,打造國際會展之都,政府部門應該在政策上加大推進力度,比如人才引進方面,對會展業相關緊缺人才也進行吸引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