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10點,紫荊花路文三路交叉口附近,紫之隧道的施工現場。冒著細雨,國網杭州供電公司的一群電纜運檢人員,挖開了道路西側的一處電纜井,將一根探頭探進井下的電纜頂管內。
這看起來像是和紫之隧道建設無關的一次普通電纜維護。你不知道的是,這一上午的作業,可能已將整個隧道的施工工期,縮短了1個月甚至更多時間。
這是因為運檢人員首次使用了自主研發的“非開挖電纜管線探測技術”,對施工范圍內的地下電纜進行了快速而精準的探測定位。
“這項技術主要是引入了較多應用于衛星、導彈上的慣性陀螺儀定位測量技術。”市電力輸電運檢工區電纜專職任廣振解釋道,陀螺就好比坐在汽車中的乘客,鉆入埋在地下的電纜頂管后,雖然看不到周圍情況,但通過感覺汽車左轉、右轉、上坡、下坡,就能推測汽車朝哪里開,探明整根電纜頂管在地下的走向。
之所以要探明走向,是因為如今的市政施工,工地下總離不了各種管線。為了保持線纜的安全運行,無論是市政道路建設還是河道整治,進場施工的第一步,都需要先探明各種線纜的位置,在打樁時避免破壞線纜。
“以往我們采取的傳統探測方法,是電磁法與地質雷達探測法。”任廣振說,這兩種方法探測深度有限制,較深的泥土會吸收信號,另外也容易受到干擾,特別是過往車輛較多的時候。
去年8月份,秋石三期工程的建造,光秋濤路天城路口的建設,因為涉及到6根110千伏線纜,為了精確探測埋在10米以下的線纜,工作人員前后探測了一個多月。
而去年年初的德勝東路提升改造工程,由于管線更深,涉及到6條重要線纜,加上又和原本道路樁位多處沖突,運檢人員和施工單位更是為此前前后后忙活了將近4個月。
“像紫荊花路這個路口,回去我們匯總數據,形成3維線纜示意圖,一個上午的時間就初步探測清楚了。而且數據比老辦法更準確。”任廣振笑道,如果采用的依舊是老辦法探測,要花上1~2個月。
在今后的市政施工中,電力部門會逐漸普及使用這門新技術。任廣振說,由于管線探測技術具有其通用性,這門技術方法還能用在通信、供水、燃氣、污水等管道的探測上,未來市政建設的工期也將因此大為縮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