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經濟的迅速增長直接帶來的就是工業設備或制品需求提高,在人力成本超來越貴的今天,如何減少采購成本也是企業一項重要改革方面。如今,在節能減排理念推廣之下,工業再制造得到有力支持與發展。
什么是再制造?再制造就是讓舊的機器設備重新煥發生命活力的過程。它以舊的機器設備為毛坯,采用專門的工藝和技術,在原有制造的基礎上進行一次新的制造,而且重新制造出來的產品無論是性能還是質量都不亞于原先的新品。
再制造產業在我國發展已近15年,由最初面臨重重困難、各項工作難以展開,發展到目前獲得國家政府機關、行業領域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與大力支持,迎來廣闊市場前景。我國已進入機械裝備和汽車報廢的高峰期,再制造產業發展面臨難得機遇。
中國再制造實際發展形勢
早在2005年,國務院在《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支持發展再制造,第一批循環經濟試點將再制造作為重點領域。2009年1月實施的《循環經濟促進法》將再制造納入法制化軌道。
工控中國小編從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獲悉,該委印發的《關于確定第二批再制造試點的通知》(下稱《通知》)強調,發展再制造,要加強自主創新,形成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
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國將以汽車發動機、變速箱、發電機等零部件再制造為重點,把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試點范圍擴大到傳動軸、機油泵、水泵等部件;同時,推動工程機械、機床等再制造的發展。發展再制造,必須提高創新研發能力,企業、科研院所應該加大對再制造關鍵技術的研發力度,在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加強自主創新,形成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規模較大、有資質的再制造企業可以考慮自己建立相應科研機構或實驗基地,打造自己的專*、品牌,推進再制造工程科學技術成果及專*轉化,力爭打造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及產業鏈條。
另據專家介紹,我國現已經形成自主創新再制造產業模式,該模式有三個主要特點。一是再制造基礎研究的前瞻性。創新采用渦流檢測、金屬磁記憶等無損檢測技術與模擬評估手段進行國際前沿的再制造壽命評估基礎研究,為其性能達到或超過原型新品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二是再制造關鍵技術的先進性。我國將自主研發的先進表面工程、納米技術和自動化技術用于再制造生產,大大提升了再制造的品質,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三是再制造工程應用的先導性。通過產學研的聯合攻關,探索了自主創新的再制造產業模式。
中國再制造市場可期
機床再制造市場
我國是世界制造大國,亦是機床大國,目前國內機床保有量約有800萬臺,已連續7年機床消費世界第一。按國際上3%的淘汰率,每年接近24萬臺機床進入淘汰程序,占國內生產新機床的一半左右。如果充分利用廢舊機床的床身、立柱等鑄件,并對其進行修復改造,可節約60%左右的能耗,節約70%的成本,降低污染物排放達80%以上,從而實現循環生產。
汽車再制造市場
國家發展改革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司循環經濟處處長郭啟民表示,在汽車行業比較發達的日本,汽車零部件再制造使用率能夠達到96%,歐洲能夠達到 80%-90%,而美國則可以達到80%左右,“日美歐的再制造業十分成熟。而在我們國家,再制造行業才剛剛起步,與國外相比差距還很大”。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汽車零部件再制造分會統計,截至2012年10月,我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生產能力達到發動機約11萬臺,變速箱6萬臺,發電機、起動機約100萬臺(套),而再制造實際總產值僅25億元左右。
業內人士預測,隨著我國再制造產業化體系的日益成熟,到2015年,我國再制造產業的總產值有望達到15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