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進出口交易盛會,廣交會素有中國外貿“風向標”、“晴雨表”之稱,從5日落幕的第113屆廣交會看,中國外貿正逐步走出市場寒冬迎來“初暖”,在國際經濟持續疲弱大環境下,“中國制造”依然活力煥發。
第112屆廣交會采購商人數與成交額均同比下滑近一成,當年中國進出口總值同比僅增長6.2%,走過低迷的2012年后,中國外貿在2013年一季度破局取得“開門紅”:進出口總值達9746.7億美元,扣除匯率因素后同比增長13.4%,這在全球主要貿易體中表現最好。
“春江水暖鴨先知”,企業對于國際市場的變化反應最靈敏。參展廣交會的中國外貿企業普遍反映,相比去年,今年外貿形勢確實在好轉,尤其一些大企業出口信心明顯提升。
與官方及參展商預期一致,5日公布的本屆廣交會兩大指標均企穩回升:到會境外采購商人數呈恢復性增長、超過20萬,比上屆增長7.06%;累計出口成交達355.4億美元,比上屆增長8.8%。
實際上,當前中國外貿回暖得益于諸多因素,其中包括今年世界經濟形勢好于低迷與困頓的2012年、去年以來中國促進外貿穩定增長政策措施效果逐步釋放、海外市場增補庫存需要以及新興市場需求增加等。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另一方面,本屆廣交會在出口成交和采購商數量上,與去年同期的春交會相比,依然均略有回落,可見中國外貿回升動力仍然不夠牢固。
廣交會新聞發言人、中國對外貿易中心副主任劉建軍也表示,中國的外貿運行情況好于去年同期,但外需不足狀況尚未根本改善,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融資難、融資貴、人民幣升值等諸多困難仍然存在,貿易摩擦有加劇之勢,外貿發展面臨的壓力沒有根本緩解。
面對諸多“老困難”和新課題,記者注意到,廣交會上越來越多的中國外貿企業普遍心態更趨理性、務實,并有針對性地采取了多維度“突圍”的新辦法,包括開拓新興市場、內外銷并舉、開發新產品、提升品牌知名度、實行差異化發展戰略等。
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也認識到,加快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外貿競爭新優勢,是今后企業生存發展的必然選擇;靠低端低價、靠量大賺錢的模式不可持續,必須加快轉型升級。
舉辦了56年的廣交會,見證著中國外貿的成長和變化,正是依靠中國企業不斷進取的創新精神和在逆境中頑強持續煥發的新活力,讓中國從當年那個在國際貿易體系中可有可無的小角色,成長為全球第一大出口國和貨物貿易第二大國。“中國制造”繼續走向全球,未來依然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