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國家能源局召集煤炭、電力相關企業開會,征求《商品煤質量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下稱《辦法》)的意見,該《辦法》擬限制低熱值煤炭進口,并對進口商設定準入門檻,這似乎引起了一些電力集團的抵觸情緒。
近日,五大電力集團——中電投集團、華能集團、大唐集團、華電集團、國電集團,聯名上書發改委,反對擬限制低熱值煤炭進口。而一些煤炭生產省份開始紛紛對本地企業實施地方保護,這引起了業內的不小爭議。
2012年,煤炭社會庫存首次突破3億噸,達到3.44億噸。進入2013年,國內煤炭市場延續自2012年四季度以來的低位運行態勢,有機構測算,2013年煤炭產能或將達46.3億噸,市場需求僅為41.2億噸,將產生近5億噸的庫存。
華東煤炭銷售聯合體秘書處副秘書長鄭勇稱,在價格方面,國際和國內的市場走勢都是吻合的,沒有辦法再降了。目前華東地區和秦皇島的價格減幅差不多,煤炭市場不是一個獨立的市場,和經濟的大環境是聯系在一起的。
“我估計,價格方面已降無可降。我在調研市場時發現,很多煤炭企業都關閉了,現在已經沒有市場效益了。一些煤炭企業虧損都關了。”鄭勇說。
在低迷的市場下,擬將限制低值進口煤進入我國市場,對于國內煤炭企業來說是個利好消息。其實早在4月召開的“第11屆中國國際煤炭大會”上,就有不少煤炭企業表達了“出臺關稅政策以限制煤炭的進口”的愿望。
按照這份暫行辦法的規定,低熱值的煤炭不允許進口,而且還明確規定了煤炭進口企業的注冊資本金要在5000萬元以上,應該具備一定的資質才可以進入中國市場。這樣一來,電力企業要想進口低熱值煤炭,難度就增大了不少。對此五大電力集團則認為該政策不符合市場規律、不利于國民利益。某電力央企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電企確實對該政策存在較大的爭議。《辦法》的出臺,將造成沿海地區電廠缺少適燒煤種或被迫停機,給發電企業帶來巨大經濟損失,造成電力供應缺口,進而影響國民經濟的平穩運行。另外,為了滿足沿海地區電煤市場需要,緩解供煤緊張局勢,發電企業購置了船舶來加大煤炭進口力度,《辦法》的出臺,挫傷了發電企業進口煤炭的積極性,影響發電企業航運版塊的正常運輸。
為何電企如此依賴進口煤炭?卓創資訊煤炭分析師劉冬娜告訴記者,國內鐵路貨運價格提高及國際煤炭價格持續下滑的雙重作用,使發電企業進口煤炭數量明顯增加。在我國的煤炭終端銷售價格構成中,物流運輸費用占的比重非常高,而從美國運抵中國的物流成本要遠遠低于國內到達終端銷售港口的價格。國內煤炭供給偏緊,靠國內鐵路運力,無法解決國內煤炭需求問題,使進口成必然。
面對這種情形,業內有聲音表示低價進口煤已經對國內的煤炭市場造成嚴重沖擊是此番政府“出手”的根本目的,違背了國家“鼓勵煤炭進口”的思路。
對此劉冬娜表示,《辦法》的本意不是為了阻止煤炭進口,而是限制劣質煤,如今進口煤炭的質量問題日益嚴重,不合格的批次逐漸增多,此舉是對目前比較混亂的進口煤炭市場進行規范。一方面對大氣污染的防治起到作用,另一方面也確實可以降低電企的燃煤成本,政府是從整體上進行考慮并決策的。
“現在標準的限制影響不大,問題的關鍵是整體的概念。因為有對低質煤的限制,那么接下來會不會再出現第二個手段,會不會演變成為對進口煤總量的限制,是電企最關注的。”劉冬娜說。
另外,對煤炭進口企業5000萬元注冊資本的要求過高,很多企業會達不到門檻。因為該《辦法》主要由煤企等直接利益相關方提出,落實與否還需要具體完善,第一步走好的話,相信是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