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深圳、河南等地再度重啟的大規模招聘,一邊是“百萬機器人”計劃完成時間的逼近,富士康的態度令外界生疑:說好的機器人呢?
2011年,富士康掌門人郭臺銘公開表示,富士康將以日產千臺的速度制造30萬臺機器人,用于單調、危險性強的工作,提高公司的自動化水平和生產效率。在設立基地進行研發和生產機器人的同時,希望到2014年裝配100萬臺機械臂,在5到10年內看到首批完全自動化的工廠。
但據一家為富士康制造機械手臂的硬件公司向《第一財經日報》透露,目前機器人的數量可能不到10萬。
對此,鴻海(富士康在臺灣的母公司)相關人士昨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內部目前各個事業群都有自己的規劃,機械手臂的運用也比往年提高了很多。
“應該說百萬機器人的計劃推進挑戰很大,但是從內部自動化比例的提高數字來看還是比較樂觀的。”上述相關人士告訴記者,目前人力依然是鴻海在內地布局的重要支撐,在推進自動化進程的同時也會進行一些人力調整,重啟大規模招聘屬于此列。
重啟招聘計劃
“集團深圳廠區招募一年以上工作經驗熟手技術工,歡迎踴躍推薦,請求職者到清湖、觀瀾招募中心應聘。”富士康龍華工人鄭俊(化名)的手機上幾乎每天都能接到類似的短信,在他看來,富士康新一輪的招聘又要開始了。
此前,為蘋果代工新品的富士康河南鄭州廠區IDPBG事業群也進行了類似的大規模招聘。
富士康深圳招募中心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目前招募剛剛開始,年齡16歲到35歲之間都可以到深圳人才中心應聘,招聘的對象包括技術工人和普工,普通工人的底薪在1800元。而據富士康內部人透露,僅深圳廠區此輪招聘的人數規模將超過9萬人。“目前在低調進行。”
眼前的招聘計劃似乎和郭臺銘的理念不合。
近兩年,在不同的場合,郭臺銘都在強調自動化的重要性,用他的話來說,把單調重復的工作交給機器人,這是中國制造業向世界發出的一個信號,中國要成為“制造業王國”,成敗之舉在于把“人口紅利”變為“頭腦紅利”。
而在實際操作中,富士康也在把“口號”落地。過去幾年,這家全球最大的勞動密集型制造企業,著力推動機器人向生產線的滲透,并刻意削減人工。財報顯示,2008年,富士康國際員工為10.8萬人,2009年達到最高峰,為11.8萬人。兩年后減員幅度逐步加大,2011年減約1.4萬人,2012年減約2.89萬人,減幅達29.2%。
今年年初罕見的“停止招聘”計劃更是把富士康機器人代替工人的聲勢推向高潮。
“其實目前招聘的數字可能還不止9萬人,由于新品在近期會集中交付,才導致富士康此輪對用工的需求大增。”上述相關人士對記者解釋,自動化的推進需要時間,而內地的勞動力在眾多選擇中仍然是富士康的首選。“此前我們將工廠設到東南亞、巴西等地并不是為了轉移生產線,而是應部分的市場需求。”
也有富士康內部人士表示,招聘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補給此前廠區內的“分流事件”和“漲薪事件”帶來的人員流失。
機器人項目停擺?
目前,富士康生產的機器人更準確地說應該是“機械手”,其智慧僅相當于3至6歲的人類,富士康對此設定了更高的目標——將來機器人的智慧將相當于18歲的人類。郭臺銘表示,“過去我們以機械手、機器人作為輔助,未來的富士康,它們將從‘配角’變為‘主角’,可能出現在拋光、打磨、鐳射打標、焊接、噴涂等多個危險、機械工種的作業崗位上。”
過去兩年,富士康內機器人項目的進展也在加速。
富士康深圳龍華園區工程研發部門的一名工程師早在2007年初就看到過富士康自主研發的機器人,在2009年,他所在的研發部也安裝了一臺組合型機器人。之后百萬機器人計劃正式落戶鴻超準事業群(該事業群主要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