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業界期盼已久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新政”正式公布。我國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早在2010年就開始試點。但由于種種原因,新能源汽車在市場上的尷尬境遇,始終沒有改觀。
很多人對此不解。就理論而言,新能源汽車既緩解了油價高漲帶來的經濟壓力,又減少了污染物排放量。從社會輿論上講,這個優勢讓新能源車備受贊譽。
然而,在現實市場環境下,新能源車“高貴”的身價使普通消費者卻步,據不完全統計,僅中度混合動力汽車,平均成本就比同類型汽油動力車貴30%至50%。另外,新能源車更換電池成本高,配套設施跟不上,車輛性能也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
消費者購車,大都關注效用和實惠,從這方面看,新能源汽車在市場上顯然沒有很強的競爭力。有人感嘆,新能源汽車就是“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如果繼續下去,它的發展就會陷入死循環,此時,政府介入價格補貼政策便顯得十分必要了。
然而,政府補貼政策如果只流于表面,不能解決實質問題,最后也只能如同新能源汽車本身一樣,陷入尷尬,遭受冷遇。
本次補貼新政較2010年版政策來說有較大改變,部分內容展示了“治標又治本”的力度,從新政中,也能體會得到我國政府對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決心。
補貼新政規定:“中央財政將補貼資金撥付給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實行按季預撥,年度清算。”比亞迪總裁王傳福認為:“中央財政把補貼資金直接補貼給企業,減少了中間環節和地方保護主義的阻力,有助于解決此前存在的地方保護主義問題。”不僅如此,此項政策也有助于車企的技術研發,新能源汽車本身的弱點可能隨著技術突破得到改善。
“對消費者來說,傳統能源汽車的價格、可靠性、配套設施都要優于新能源汽車”, 汽車行業資深專家賈新光分析,“比如現在你的汽車出問題了,傳統汽車到任意一家修車店就能把問題解決掉,電動汽車就沒有那么容易解決了”。如果能通過研發解決在使用中出現的技術問題,新能源汽車的市場競爭力也會明顯增強。
但是,任何新產品,尤其是新能源汽車本質問題的改進和突破,都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立竿見影,這時候,就需要盡早完善配套設施建設。
為此,補貼新政中明確:“對示范城市充電設施建設給予財政獎勵。中央財政將安排資金對示范城市給予綜合獎勵,獎勵資金將主要用于充電設施建設等方面。”寥寥數語,打開了充電站產業的發展空間,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解決了后顧之憂。
單從這兩點看,為解決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本質性癥結,補貼新政還是下了功夫的。此外,新政中還有許多值得關注的地方:比如,增加了對燃料電池車的補貼,補貼城市范圍進一步擴大,以純電續航里程為補貼標準,新增公務車中的新能源車比例不得低于30%等。
深圳奔瑞總經理周磊表示:“此次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出臺,必然會對中國汽車行業的發展帶來較深遠影響。”然而,任何政策都不可能完美,任何政策的實施過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正處于科研向產業化轉型的關鍵時期,雖然國家補貼政策將持續相當長的時間,但最后也不能永遠依賴政策,能不能為新能源汽車摘掉“雞肋”的帽子,還要看各車企能不能趁著這個機遇突破瓶頸。
如此,新能源汽車要想真正全面推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