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中國工程院院士袁亮
構建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不再走粗放式增長道路,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選擇,也是未來我國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求。當前,我國的能源結構仍以煤炭為主,亟須調整能源結構,發展清潔能源。在4月19日召開的第三屆中國電力發展和技術創新院士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袁亮以“我國煤層氣開發與利用戰略研究”為題作了專題演講,并就以科技創新調整我國能源結構的問題發表了看法。
加速發展煤層氣是優化能源結構的重要舉措
面對中國能源現狀,袁亮認為,盡管我國煤炭的資源儲量較大,但由于我國煤炭的地質條件很復雜,開采難度很大,煤炭資源其實已經不堪重負,必須發展非煤能源。因此,加速煤層氣產業的發展是優化我國能源結構、保障我國煤礦安全生產、實現國家節能減排目標的重要舉措,將在能源、安全、環境三個方面產生巨大的戰略效益。
煤層氣是煤的伴生礦產資源,屬于非常規天然氣,是潔凈、優質的能源和化工原料。我國自1980年開始探索煤層氣產業發展以來,經歷了探索、起步、突破3個階段,20余年間,煤礦區煤層氣抽采技術不斷突破,事故率顯著降低,抽采量穩步增長,利用量逐年上升。2011年,全國煤層氣實現總產量115億立方米,已實現工業化規模生產,全國共鉆地面煤層氣井近10000口,利用量也從2005年的6億立方米增長到2012年的58億立方米。
根據袁亮的研究,我國煤層氣資源總量豐富,可供近期開發的煤層氣技術可采資源量達7萬億立方米。據對煤層氣開發利用趨勢的研究預測,到2030年,開發利用煤層氣可為我國節約9484萬噸原煤,相當于一個億噸礦區的年產量;節省1537千瓦時電,相當于1.5個三峽水電站年發電量;節省4538萬噸油,相當于大慶油田年產量。
發展清潔能源離不開政策扶持
在袁亮看來,我國煤層氣資源豐富,產業已經實現規模化生產,處于高速發展起步的關鍵時期,而按照我國現行的扶持政策,多數地區煤層氣難以實現經濟開發,同時,目前國資委對各企業的考核標準仍然以企業利潤為主,這對我國開展新能源領域科技創新帶來了一定影響,企業發展新能源技術的動力不足。因此,亟待突破相關政策瓶頸,實現體制、機制創新,激活產業發展潛力。
袁亮認為,我國應大力扶持、長遠規劃,推動新能源行業有序、健康發展。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西方發達國家在煤層氣開發、利用方面取得的長足進展為我國煤層氣產業發展提供了經驗與啟示。以德國為例,政府制定清潔能源發出來的電和燃煤發出來的電的價格不一樣,比如清潔能源發出來的電1歐元/千瓦時,火電是0.5歐元/千瓦時,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該國國民的支持下,市民主動購買清潔能源發出來的電,有關部門把這部分電費返給清潔能源發電公司,從而推動了清潔能源健康發展。
“我國應向歐洲學習,制定相關政策支持新能源發展。”袁亮說,“更重要的是,發展新能源行業不能過于看重短期利益。”他以美國為發展頁巖氣技術為例,強調政府應當著眼長遠。美國在發展頁巖氣技術初期,為相關企業提供了寬松的環境。當時,企業為降低成本,在開發頁巖氣的時候消耗了大量地下水,在這一階段,政府禁止環保部門介入。3年后,頁巖氣技術實現大規模應用,企業通過技術攻關,用氮氣取代了地下水,最終實現了環境保護與經濟利益的協調發展。因此,我國應著眼長遠、提前規劃,營造新能源行業發展的有利環境。
依靠科技創新調整能源結構
在袁亮看來,能源結構的調整,必須通過科技的自主創新才能實現。
轉變能源結構的關鍵在于轉變目前過分依靠煤炭的格局,通過科技創新和政策扶持大力發展核電、煤層氣為代表的新能源。而我國煤層氣地質條件復雜,單靠引進技術難以全面解決煤層氣開發的難題,需要國家持續加大自主創新力度,盡快實現關鍵技術突破,為產業較快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袁亮指出,我國油氣資源豐富,可以加大勘探的力度。我國地質復雜,需要通過科技創新的方式解決。美國在非常規能源領域較為領先,頁巖氣、頁巖油產業得到長足發展,如果我國加大科學研究,切實做好我國地質勘探工作,預計到2030年,我國非常規能源總量將突破3000億立方米,將有效降低煤炭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
袁亮還特意強調了特高壓對于優化我國能源結構的重要作用。在他看來,目前特高壓輸變電技術取得突破,是科技創新的成功典范,是我國當前國情下,推動環境保護、降低污染的有效途徑。特高壓輸變電技術的突破,為煤炭集約化生產提供了技術支撐,可以推動我國能源供、輸格局深入調整。“解決煤炭的問題,一方面要大力發展非煤能源,另一方面要提高產業集中度,讓一流科技水平的煤炭基地開足馬力,就地開采,就地發電,用特高壓輸送到缺電的地方。這樣,就地開采帶來環境破壞能夠就地治理。”袁亮說,“當煤層氣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也能實現就地發電。這項技術的突破,有助于改變目前每個城市都發展火電帶來的大面積污染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