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是第44個“世界地球日”,南京市國土聯合市科協舉辦了一場關于地熱能開發利用與節能減排的講座。中國科學院院士汪集旸在講座上表示,我國地熱能資源十分豐富,各地應大力開發利用地熱能。
汪集旸介紹,國土部發布的官方數據顯示,我國的地熱能源潛力接近全球的8%,大陸地區3000米至1萬米深處干熱巖資源總計相當于860萬億噸標準煤,是我國目前年度能源消耗總量的26萬倍。但是,目前地熱能在我國能源結構中所占比例不足0.5%。
另從能源開發利用角度來看,地熱發電比地熱直接利用更劃算。“能源利用系數”是衡量能源利用效率的一把尺子。在可再生能源大家族中,地熱能的平均利用系數是風電的3—4倍,太陽能的4—5倍,生物質能的1.5倍。另外,太陽能、風能的利用受天氣影響較大,而儲存在地下的地熱能不受任何天氣狀況的影響。不過,因受資金投入大、關鍵技術未突破、缺乏統一規范等因素的制約,我國的地熱能發電仍處于初級階段。
記者從市國土局獲悉,我市地熱能的開發利用起步于2005年,最初主要應用在高端住宅小區。2009年,南京市被列入國家級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后,隨著國家及省市各種建筑節能減排政策及示范工程財政補貼措施的實行,地熱能開發應用迅速擴展到政府公共建筑、辦公大樓、商業廣場及一般民用住宅等領域。地熱能的開發利用逐漸被社會認知和認可,并且利用量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長。
據統計,目前南京市已有地熱能開發利用工程70多處,總應用面積已經超過700萬平方米,另有多處示范工程即將或正在興建。其中社會影響比較大的工程有朗詩國際街區和南京新城大廈二期。業內人士介紹,地熱能應用在民用建筑上,初始造價盡管比中央空調的成本高出約30%,但正式運行后,可以節能約40%— 50%。地熱能系統運行四五年,即可收回多投入的建設成本。
另據了解,南京市于去年2月份啟動的《南京市淺層地溫能調查評價》日前已經完成了多項工作,此次調查評價顯示,南京市的地質條件、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等都適宜開發利用地熱能。區域內的長江、滁河和秦淮河兩岸的沖積平原地區,擁有厚度較大的含水砂層,蘊藏著豐富的地熱能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