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光伏業很煩,最煩的當屬施正榮。
現在大眾都將矛頭對準了中國政府和企業,尚德更是處在風口浪尖,這實在是很不正常的現象。
有媒體形象地將光伏比喻為賽車,認為中國光伏行業沒有剎車的概念,導致現在的過剩。現在大眾對于光伏的問題多數集中在盲目投產上,但同樣的擴產出現在2007年,享受到的卻是溢美之詞。何解?那時擴張不 “盲目”嗎?在2010年市場從金融危機中崛起的時候,有多少人高喊“產能帶來低成本?”至少我是沒看出來,業內分析機構同樣也沒看出來。 Solarbuzz的廉銳博士說的一句話,我很贊同。“大家不要抱怨我們分析機構看不準行情,實在是這個行業變數太大了。”
筆者認為如果非要以賽車來比喻光伏業的話,更像是主辦方在比賽中段強行將F1跑道改成了越野賽。之前越優秀的“車手”,往往越容易出現事故。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對于光伏的沖擊不言而喻。而且越是快速發展的產業風險越高,并不能說明光伏和尚德就是失敗者。還記得1998年金融海嘯的時候,一位老家同鄉說了一句讓人莞爾: “都說金融危機,我怎么沒感覺呢?”我其實很想說的是:“如果咱們家鄉再偏僻點,別說金融危機,就是世界大戰跟我們都沒關系。”
光伏圈這點事兒,已經超出企業能力了。你問施正榮怎么辦,他能怎么辦?2011年年初國外買家聯手壓價,加之歐洲美洲的貿易保護,簡直是迫害中國光伏業的帽子戲法,這時我們國人再來冷眼旁觀,做未卜先知狀,著實可悲。這其中有行業協會、有國家機構,讓企業如何跟他們對抗?
而且施正榮早在2007年就提醒過,光伏行業可能出現過剩,但又如何?而今給人的感覺尚德卻是過剩的罪魁禍首,實在是種怪異的邏輯。在中國,很多專家可以理解為“專門評論家”,這時常常做痛心疾首狀。且不論這種事后諸葛的做法節操如何,但國外也在破產,包括杜邦在內的幾乎處于壟斷地位的企業都開始裁員,一味批判政府、企業,缺少建設性意見,毫無意義。順便說一句,對多數人來說,一知半解,建設性意見比批判難得多。
施正榮在2009年后也提醒過光伏行業出現過剩,但現在媒體在提到尚德的時候感覺仍然將其指為過剩的源頭。施正榮就是智子疑鄰中那個熱心又惹一身騷的倒霉鄰居。
當然,尚德的煩惱在于太知名了,施正榮曾經的首富頭銜曾經向奧運的圣火,揭開了“光伏奧運”的序幕,如今卻如同海水中的一縷血腥,吸引著鯊魚們的注意力。
我無意贊美施正榮,只是在大眾的烘托下將施正榮和光伏業推上神壇,就沒必要在他和它走下來的時候將他們打落塵埃。
如果光伏這種中國的優勢產業都生生被外國迫害致死,那么我們的明天在哪里?永遠忍受所謂“友邦”的剝削嗎?用襯衫買飛機?默克爾都已經賣給我們很多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