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裝備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上海成立生態聯合體,打造產融合作“上海范式”
“上海制造”,曾創造過新中國工業史上的多個第一;如今,在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驅動下,“上海制造”正不斷邁向“智能制造”,提檔升級。1月3日,上海市智能工廠建設工作推進會在浦東舉辦。大會對上海智能工廠建設成果進行重點推介,總結智能工廠建設經驗,突出建設亮點特色,提出智能工廠建設的“上海方案”。
上海市智能制造產融合作生態聯合體(以下簡稱聯合體)在會上成立。聯合體首批成員單位包含上海電氣自動化、上海移動等7家智能制造供給側單位以及上海銀行等5家金融服務機構。聯合體的成立旨在加速觸發上海智能制造創新高地和金融資源聚集地同頻共振,持續探索智能制造產融合作新機制模式。
上海成為智能制造“雙料冠軍”城市
智能制造裝備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智能制造是著力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一招,是加快推動新型工業化的重要一環,將智能工廠作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主戰場,加快智能工廠建設,是上海超大城市推動新型工業化的必然選擇。
通過系統性推進智能制造發展,上海智能工廠建設主陣地不斷鞏固、智能制造生態朋友圈持續擴大、創新發展政策工具箱逐漸完備。2023年度上海共11家單位獲評國家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工廠,33家單位62個場景獲評國家級智能制造優秀場景,獲評工廠數和場景數均位于全國城市首位,全市國家級智能工廠和場景總數實現“雙倍增”。其中汽車領域21個場景入選名單,總數和入選比例(占本市34%)全國第一,上海汽車產業智能制造全場景建設成效凸顯。目前上海已累計培育3家國家級標桿性智能工廠,19家國家級示范性智能工廠,60家單位111個國家級智能制造優秀場景。已建成智能工廠的生產效率平均提升50%,運營成本平均降低30%,帶動單位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13.8%。汽車等重點產業智能制造全鏈條、全場景建設成效凸顯。
智能工廠建設對先進制造業的支撐能力日益增強。據了解,上海已成為國內最大的智能制造系統集成解決方案輸出地和智能制造核心裝備產業集聚區,智能制造系統集成工業總產值突破600億元,智能制造裝備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連續三年蟬聯“中國先進制造業城市發展指數”全國第一。通過智能工廠建設,智能制造技術和工藝加速突破,目前上海已牽頭國家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與新模式應用37項,實現“卡脖子”關鍵裝備、核心部件與工業軟件突破40余項,實現新裝備首臺套、新材料首批次、新軟件首版次超300余項,有力推動了產業鏈關鍵裝備、材料和軟件的自主可控和創新應用,有效提高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夯實制造業發展堅實底座。
面對“互聯網+”變革,如何“聚浪成潮”,助力傳統產業完成智能制造的轉身?去年年底,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門發布了《關于加快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中提出,支持重點行業建設“產業大腦”,匯聚行業數據資源,推廣共性應用場景,服務全行業轉型升級和治理能力提升。
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錢鋒指出“產業大腦”的內涵,引導實體企業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打造“智造新實體”;通過數據協同與AI賦能,構建集市場需求、研發設計、原料采購、資源配置、生產制造、綠色低碳為一體,需求快速感知和供需精準匹配的“智慧大腦”。“數實融合將為產業新賽道注入新動能,夯實現代化產業體系基底,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打造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新格局。”
打造智能制造產融合作的“上海范式”
加快走出產業高質量發展新模式
據權威機構估計,在《中國制造2025》等政策利好刺激下,至2025年中國智能制造相關產業發展將會迎來新高,全球市場份額有望超過45%。在市場廣闊前景的背后,離不開銀行、保險機構、資本市場等在內的各類金融機構持續加大資金要素對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支持力度,為智能制造企業持續供給“源頭活水”。據悉,上海通過搭建“需求發布+揭榜掛帥+產融合作”平臺,已累計為智能制造創新企業和智能工廠建設提供超500億元專項額度。
會上成立的上海市智能制造產融合作生態聯合體將聚焦智能制造產業創新、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產業鏈供給鏈鏈式轉型等,促進創新鏈產業鏈互動融合,夯實上海制造業發展底座;同時也將面向不同行業、不同企業加快推出具有產業特色的“轉型解決方案+金融解決方案”定制化套餐產品,做到一窗受理、一站解決,打造智能制造產融合作的“上海范式”。
安波福中央電氣(上海)有限公司/連接器事業部亞太區運營總監徐曉瑩表示,聯合體將加強產業鏈上的協同組織,“借用產業鏈聯合體的能力,企業可以加快標桿工廠的建設。”
目前,上海已形成橫縱結合的智能工廠建設工作機制。橫向組織市級10個委辦局、16個區、3個管委會、8個集團、5個在滬央企,形成主要領導掛帥的智能工廠推進專班。縱向構建國家、市、區聯動的金字塔型培育體系,聯動各項政策,創新機制,構建智能工廠建設一體推進體系。
作為長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之一,上海將智能制造作為促進長三角協同創新發展的重要抓手,用機制保障推動長三角產業鏈協同創新、促進長三角城市群共同發展。如2022年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牽頭長三角相關職能部門,聯合長三角機器人產業鏈上下游12家企業,打造“全長三角造”工業機器人,已累計推出4個型號,銷售超過2300臺,成功應用于新能源汽車整機、鋰電、光伏等行業,推動國產智能裝備實現“能用”“敢用”“好用”。
今年上海將新建70家市級智能工廠
智能工廠是數字化轉型的主陣地、主戰場。大會上透露,上海已累計建成19家國家級智能工廠,100家市級智能工廠,完成1000多個智能制造場景推廣和落地應用。上海成為全國首個機器人密度納統城市,重點產業機器人密度達383臺/萬人,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據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主任張英介紹,上海將落實市政府工作報告“實施智能工廠領航行動”要求,推進“20035”工程,即到2025年新建設200家智能工廠、20家標桿工廠,實現規上工業企業智能制造評估診斷、重點企業數字化網絡化、重點鏈主企業智能化全覆蓋這三個全覆蓋和智能制造標準制修訂數、智能制造裝備產業規模、應用場景推廣數、工業機器人產量、智能制造新技術突破數這五個智能制造核心指標倍增。
今年是智能工廠建設深化提質年,市經信委將按照上海推進新型工業化的總體要求,把握智能化、綠色化協同發展趨勢,圍繞“(2+2)+(3+6)+(4+5)”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積極落實“智能工廠領航行動”,加快智能化技改、數字化賦能、網絡化協同,形成新質生產力。
按照國家智能工廠建設標準,今年上海將新建設70家市級智能工廠。聚焦重點產業,實施“智能工廠+”行動,“+汽車、+高端裝備、+電子信息、+都市產業”等重點行業,促進產品全生命周期、生產制造全過程、供應鏈全環節的系統優化和全面提升。同時,鼓勵數轉智改服務商大力發展人工智能、元宇宙、新型網絡等數字技術,賦能裝備、軟件、網絡、數據等“成組連線”集成創新,引導重點產業設計、研發、制造各環節共鏈融通,多鏈互補,推動產業智能制造全場景全鏈條落地。力爭今年新建智能工廠中達到示范性(L3級)和標桿性(L4級)比例超70%。
(來源:浦東發布)
“上海制造”,曾創造過新中國工業史上的多個第一;如今,在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驅動下,“上海制造”正不斷邁向“智能制造”,提檔升級。1月3日,上海市智能工廠建設工作推進會在浦東舉辦。大會對上海智能工廠建設成果進行重點推介,總結智能工廠建設經驗,突出建設亮點特色,提出智能工廠建設的“上海方案”。
上海市智能制造產融合作生態聯合體(以下簡稱聯合體)在會上成立。聯合體首批成員單位包含上海電氣自動化、上海移動等7家智能制造供給側單位以及上海銀行等5家金融服務機構。聯合體的成立旨在加速觸發上海智能制造創新高地和金融資源聚集地同頻共振,持續探索智能制造產融合作新機制模式。
上海成為智能制造“雙料冠軍”城市
智能制造裝備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智能制造是著力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一招,是加快推動新型工業化的重要一環,將智能工廠作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主戰場,加快智能工廠建設,是上海超大城市推動新型工業化的必然選擇。
通過系統性推進智能制造發展,上海智能工廠建設主陣地不斷鞏固、智能制造生態朋友圈持續擴大、創新發展政策工具箱逐漸完備。2023年度上海共11家單位獲評國家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工廠,33家單位62個場景獲評國家級智能制造優秀場景,獲評工廠數和場景數均位于全國城市首位,全市國家級智能工廠和場景總數實現“雙倍增”。其中汽車領域21個場景入選名單,總數和入選比例(占本市34%)全國第一,上海汽車產業智能制造全場景建設成效凸顯。目前上海已累計培育3家國家級標桿性智能工廠,19家國家級示范性智能工廠,60家單位111個國家級智能制造優秀場景。已建成智能工廠的生產效率平均提升50%,運營成本平均降低30%,帶動單位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13.8%。汽車等重點產業智能制造全鏈條、全場景建設成效凸顯。
智能工廠建設對先進制造業的支撐能力日益增強。據了解,上海已成為國內最大的智能制造系統集成解決方案輸出地和智能制造核心裝備產業集聚區,智能制造系統集成工業總產值突破600億元,智能制造裝備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連續三年蟬聯“中國先進制造業城市發展指數”全國第一。通過智能工廠建設,智能制造技術和工藝加速突破,目前上海已牽頭國家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與新模式應用37項,實現“卡脖子”關鍵裝備、核心部件與工業軟件突破40余項,實現新裝備首臺套、新材料首批次、新軟件首版次超300余項,有力推動了產業鏈關鍵裝備、材料和軟件的自主可控和創新應用,有效提高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夯實制造業發展堅實底座。
面對“互聯網+”變革,如何“聚浪成潮”,助力傳統產業完成智能制造的轉身?去年年底,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門發布了《關于加快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中提出,支持重點行業建設“產業大腦”,匯聚行業數據資源,推廣共性應用場景,服務全行業轉型升級和治理能力提升。
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錢鋒指出“產業大腦”的內涵,引導實體企業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打造“智造新實體”;通過數據協同與AI賦能,構建集市場需求、研發設計、原料采購、資源配置、生產制造、綠色低碳為一體,需求快速感知和供需精準匹配的“智慧大腦”。“數實融合將為產業新賽道注入新動能,夯實現代化產業體系基底,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打造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新格局。”
打造智能制造產融合作的“上海范式”
加快走出產業高質量發展新模式
據權威機構估計,在《中國制造2025》等政策利好刺激下,至2025年中國智能制造相關產業發展將會迎來新高,全球市場份額有望超過45%。在市場廣闊前景的背后,離不開銀行、保險機構、資本市場等在內的各類金融機構持續加大資金要素對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支持力度,為智能制造企業持續供給“源頭活水”。據悉,上海通過搭建“需求發布+揭榜掛帥+產融合作”平臺,已累計為智能制造創新企業和智能工廠建設提供超500億元專項額度。
會上成立的上海市智能制造產融合作生態聯合體將聚焦智能制造產業創新、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產業鏈供給鏈鏈式轉型等,促進創新鏈產業鏈互動融合,夯實上海制造業發展底座;同時也將面向不同行業、不同企業加快推出具有產業特色的“轉型解決方案+金融解決方案”定制化套餐產品,做到一窗受理、一站解決,打造智能制造產融合作的“上海范式”。
安波福中央電氣(上海)有限公司/連接器事業部亞太區運營總監徐曉瑩表示,聯合體將加強產業鏈上的協同組織,“借用產業鏈聯合體的能力,企業可以加快標桿工廠的建設。”
目前,上海已形成橫縱結合的智能工廠建設工作機制。橫向組織市級10個委辦局、16個區、3個管委會、8個集團、5個在滬央企,形成主要領導掛帥的智能工廠推進專班。縱向構建國家、市、區聯動的金字塔型培育體系,聯動各項政策,創新機制,構建智能工廠建設一體推進體系。
作為長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之一,上海將智能制造作為促進長三角協同創新發展的重要抓手,用機制保障推動長三角產業鏈協同創新、促進長三角城市群共同發展。如2022年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牽頭長三角相關職能部門,聯合長三角機器人產業鏈上下游12家企業,打造“全長三角造”工業機器人,已累計推出4個型號,銷售超過2300臺,成功應用于新能源汽車整機、鋰電、光伏等行業,推動國產智能裝備實現“能用”“敢用”“好用”。
今年上海將新建70家市級智能工廠
智能工廠是數字化轉型的主陣地、主戰場。大會上透露,上海已累計建成19家國家級智能工廠,100家市級智能工廠,完成1000多個智能制造場景推廣和落地應用。上海成為全國首個機器人密度納統城市,重點產業機器人密度達383臺/萬人,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據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主任張英介紹,上海將落實市政府工作報告“實施智能工廠領航行動”要求,推進“20035”工程,即到2025年新建設200家智能工廠、20家標桿工廠,實現規上工業企業智能制造評估診斷、重點企業數字化網絡化、重點鏈主企業智能化全覆蓋這三個全覆蓋和智能制造標準制修訂數、智能制造裝備產業規模、應用場景推廣數、工業機器人產量、智能制造新技術突破數這五個智能制造核心指標倍增。
今年是智能工廠建設深化提質年,市經信委將按照上海推進新型工業化的總體要求,把握智能化、綠色化協同發展趨勢,圍繞“(2+2)+(3+6)+(4+5)”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積極落實“智能工廠領航行動”,加快智能化技改、數字化賦能、網絡化協同,形成新質生產力。
按照國家智能工廠建設標準,今年上海將新建設70家市級智能工廠。聚焦重點產業,實施“智能工廠+”行動,“+汽車、+高端裝備、+電子信息、+都市產業”等重點行業,促進產品全生命周期、生產制造全過程、供應鏈全環節的系統優化和全面提升。同時,鼓勵數轉智改服務商大力發展人工智能、元宇宙、新型網絡等數字技術,賦能裝備、軟件、網絡、數據等“成組連線”集成創新,引導重點產業設計、研發、制造各環節共鏈融通,多鏈互補,推動產業智能制造全場景全鏈條落地。力爭今年新建智能工廠中達到示范性(L3級)和標桿性(L4級)比例超70%。
(來源:浦東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