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區塊鏈技術國標發布,國產區塊鏈正在金融、物流、減碳等領域闖出產業化道路
產業化市場化,上海率先布局區塊鏈市場
政策支持力度大,人才優勢明顯,區塊鏈大多數業務能在上海找到落地場景
■本報記者 查睿
“6·18”購物節剛落下帷幕,快遞即將迎來高峰。在鯨倉一物流倉庫內,42臺貨箱“蜘蛛人”在9米高的貨架間隙里穿梭,AI是它們的大腦,工作任務就是“取箱子”。一旦接到下單指令,這些“蜘蛛人”會在毫秒之間精準定位到存放商品的箱子位置,并快速把它轉運到揀貨臺,整個過程僅需兩分鐘。
和往年不同的是,這些“蜘蛛人”業內首次實現了“上鏈”,所有的運行數據加密流轉在區塊鏈網絡上,為倉儲物流產業的規模化發展和可信協作打下了基礎。
抓住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的機遇,國產區塊鏈在打通自身技術“孤島”的同時,在金融、物流、減碳等領域闖出一條產業化道路。
打破“孤島”
近日,《區塊鏈和分布式記賬技術參考架構》國家標準正式發布,將于今年12月1日起實施,這也是我國首個獲批發布的區塊鏈技術領域國家標準。根據國標,區塊鏈是分布式網絡、加密技術、智能合約等多種技術集成的新型數據庫軟件,目前,該國標已在上百家典型區塊鏈企業中得到應用。
在行業早期,不同區塊鏈系統在通信協議、身份管理等方面技術路線不盡相同,鏈與鏈之間大多是相互獨立的,形成了無數“孤島”,客觀上不利于互聯互通,影響各機構間的高效協作。當下,跨鏈互通的需求愈加迫切。區塊鏈從“局域網”到“互聯網”的關鍵,就在于不同區塊鏈系統之間需要“語言相通”。跨鏈之后,各條鏈從“孤島”成為互聯和開放的生態系統。跨鏈技術可以實現不同區塊鏈系統之間的信息安全可信交互,實現數據互通與價值流動,打通“語言”的邊界,是區塊鏈生態繁榮的技術基礎。
“國家標準的出臺只是第一步,有了國家標準,各企業之間才能更有效地跨鏈。”IEEE(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計算機協會區塊鏈和分布式記賬標準化委員會主席李鳴表示,跨鏈標準約定了統一的通信協議,就像是讓以往用不同方言的人們開始說普通話,將極大降低互通成本。
“從現在來看,國內區塊鏈的發展已經有了三大趨勢:平臺化、組件化、集成化。”李鳴告訴記者,目前各地都有自己的區塊鏈服務,比如長安鏈、蜀信鏈和海河鏈等,這些區塊鏈都已形成平臺,相關企業無需搭建底層系統,可在現有平臺上開發應用,降低開發成本。同時,區塊鏈的關鍵技術可以單獨封裝,比如智能合約、數字簽名等可形成獨立產品,隨著區塊鏈產業進一步細分,獨立封裝的組件可以提高系統靈活度。
他還表示,與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相同,區塊鏈也是面向數據的技術,與其他技術的集成是必然趨勢,比如隱私計算、物聯網等與區塊鏈已深度關聯。此外,能源鏈、金融鏈、版權鏈等不同區塊鏈系統之間的數據交互訴求,不僅要求跨鏈能力,也要求區塊鏈的分布式和傳統中心化系統集成共存。
夯實底座
區塊鏈在不斷迭代的同時,應用場景也在不斷拓展。新國標將區塊鏈認定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技術支撐。
鯨倉“蜘蛛人”智能立體倉儲系統便是區塊鏈賦能產業的例證之一。鯨倉創始人李林子介紹,6000平方米的倉庫里存放著40多個品牌超250萬件商品,存儲量是傳統倉庫的6倍,倉庫空間利用率從10%提高到了85%,效率也提升了3倍。為更好高效協同,鯨倉采用區塊鏈和物聯網技術,實現了揀選系統的運行信息、訂單和資金交易信息加密上鏈,多方共同看一個可信賬本。由于這些數據真實可信且豐富,鯨倉可以從產業資本那里用更低的成本租賃倉庫和設備,實現輕資產運營。
在資本市場上,區塊鏈的介入還能減少信貸風險,為創新企業提供融資保障。能源服務商匯電云聯在國內外參與多個儲能電站項目的建設,但全球儲能行業發展所面臨的安全風險、質保周期風險、性能不確定性、收入不確定性等痛點,導致電站業主方的需求和設備供應商的服務體系之間出現了較大的風險敞口和融資難等問題。為此,匯電云聯與螞蟻鏈合作建立以材料、部件、系統、場景和殘值的全周期數據、算法和數字科技服務體系,讓儲能項目的數據可信、風險可見可量化、價值可評估,實現儲能系統與項目全生命周期的資產評估、資產管理、資產運營等數據源頭“上鏈”,最終吸引了一村資本提供金融解決方案和資金支持。
區塊鏈在預防電信網絡詐騙等民生方面也早有實踐。螞蟻鏈協助創建的全國首個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反詐聯盟鏈”,通過鏈上數據協同公安、人行、運營商等解決風險信息共享難題,在一年內處理預警數據240多萬條,保護受害人資金賬戶1380次,攔截被騙資金1340萬元,安全共享黑灰數據達千萬條。這一實踐也被納入工信部“2022年區塊鏈典型應用案例”中。
上海機遇
據知名調研機構IDC報告,預計2024年全球區塊鏈市場將達189.5億美元,中國市場規模有望突破25億美元,市場規模有望保持全球第二。面對這一百億元級大市場,上海早已率先布局。《2021年中國城市區塊鏈綜合指數報告》顯示,上海區塊鏈綜合指數位列全國第二,全國具有投入產出的區塊鏈企業近1400家,上海約占1/4。在參與起草區塊鏈國家標準的單位中,也有螞蟻區塊鏈、鏈極智能科技、復旦大學、上海計算機軟件技術開發中心等上海身影。
當下,國內明令禁止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投機炒作,但NFT數字藏品等交易已在探索階段。早在去年7月,上海明確支持探索NFT交易平臺建設,研究推動NFT等資產數字化、數字IP全球化流通、數字確權保護等相關業態在上海先行先試。
在區塊鏈以及數字資產的層面,上海更是明確了產業化和市場化的方向。《上海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指出,落實“四個新賽道”“五大未來產業”行動方案中,要發展區塊鏈、Web3.0等數字新經濟,推動元宇宙重大應用。去年8月,上海數據交易所設立了全國首個數字資產板塊,并在今年聯動國內主要區塊鏈企業,力爭實現區塊鏈跨鏈互聯互通。據介紹,為實現鏈上資產互聯互通,上海數據交易所已形成“三步走”規劃,將打造區塊鏈互聯互通可信樞紐,制定數字文創區塊鏈應用相關標準,激活文創資源多場景應用。
去年年底,以數字人民幣結算的碳普惠平臺“滬碳行”上線,上海市民坐地鐵或騎車出行,可按出行里程核算碳減排量,用戶每日低碳行為收益可實時兌換成數字人民幣,為使碳資產可見、可得、可度量,采用區塊鏈存證和智能合約,用代碼實現碳資產數據不可更改、無人干預。
“上海的區塊鏈應用場景特別豐富,金融業、航運業、物流業高度發達,區塊鏈大多數業務都能在上海找到落地場景。”李鳴表示,上海對區塊鏈的政策支持力度很大,人才優勢更是國內首屈一指,“區塊鏈要求復合型技術人才,融合密碼學、編程語言、計算機網絡等多項專業,通常需要較高專業技能的人才,上海正好是相關人才的聚集高地。”他還認為,上海已孵化出不少區塊鏈公司,在商業運營中可能在未來出現“殺手級”應用。
產業化市場化,上海率先布局區塊鏈市場
政策支持力度大,人才優勢明顯,區塊鏈大多數業務能在上海找到落地場景
■本報記者 查睿
“6·18”購物節剛落下帷幕,快遞即將迎來高峰。在鯨倉一物流倉庫內,42臺貨箱“蜘蛛人”在9米高的貨架間隙里穿梭,AI是它們的大腦,工作任務就是“取箱子”。一旦接到下單指令,這些“蜘蛛人”會在毫秒之間精準定位到存放商品的箱子位置,并快速把它轉運到揀貨臺,整個過程僅需兩分鐘。
和往年不同的是,這些“蜘蛛人”業內首次實現了“上鏈”,所有的運行數據加密流轉在區塊鏈網絡上,為倉儲物流產業的規模化發展和可信協作打下了基礎。
抓住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的機遇,國產區塊鏈在打通自身技術“孤島”的同時,在金融、物流、減碳等領域闖出一條產業化道路。
打破“孤島”
近日,《區塊鏈和分布式記賬技術參考架構》國家標準正式發布,將于今年12月1日起實施,這也是我國首個獲批發布的區塊鏈技術領域國家標準。根據國標,區塊鏈是分布式網絡、加密技術、智能合約等多種技術集成的新型數據庫軟件,目前,該國標已在上百家典型區塊鏈企業中得到應用。
在行業早期,不同區塊鏈系統在通信協議、身份管理等方面技術路線不盡相同,鏈與鏈之間大多是相互獨立的,形成了無數“孤島”,客觀上不利于互聯互通,影響各機構間的高效協作。當下,跨鏈互通的需求愈加迫切。區塊鏈從“局域網”到“互聯網”的關鍵,就在于不同區塊鏈系統之間需要“語言相通”。跨鏈之后,各條鏈從“孤島”成為互聯和開放的生態系統。跨鏈技術可以實現不同區塊鏈系統之間的信息安全可信交互,實現數據互通與價值流動,打通“語言”的邊界,是區塊鏈生態繁榮的技術基礎。
“國家標準的出臺只是第一步,有了國家標準,各企業之間才能更有效地跨鏈。”IEEE(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計算機協會區塊鏈和分布式記賬標準化委員會主席李鳴表示,跨鏈標準約定了統一的通信協議,就像是讓以往用不同方言的人們開始說普通話,將極大降低互通成本。
“從現在來看,國內區塊鏈的發展已經有了三大趨勢:平臺化、組件化、集成化。”李鳴告訴記者,目前各地都有自己的區塊鏈服務,比如長安鏈、蜀信鏈和海河鏈等,這些區塊鏈都已形成平臺,相關企業無需搭建底層系統,可在現有平臺上開發應用,降低開發成本。同時,區塊鏈的關鍵技術可以單獨封裝,比如智能合約、數字簽名等可形成獨立產品,隨著區塊鏈產業進一步細分,獨立封裝的組件可以提高系統靈活度。
他還表示,與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相同,區塊鏈也是面向數據的技術,與其他技術的集成是必然趨勢,比如隱私計算、物聯網等與區塊鏈已深度關聯。此外,能源鏈、金融鏈、版權鏈等不同區塊鏈系統之間的數據交互訴求,不僅要求跨鏈能力,也要求區塊鏈的分布式和傳統中心化系統集成共存。
夯實底座
區塊鏈在不斷迭代的同時,應用場景也在不斷拓展。新國標將區塊鏈認定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技術支撐。
鯨倉“蜘蛛人”智能立體倉儲系統便是區塊鏈賦能產業的例證之一。鯨倉創始人李林子介紹,6000平方米的倉庫里存放著40多個品牌超250萬件商品,存儲量是傳統倉庫的6倍,倉庫空間利用率從10%提高到了85%,效率也提升了3倍。為更好高效協同,鯨倉采用區塊鏈和物聯網技術,實現了揀選系統的運行信息、訂單和資金交易信息加密上鏈,多方共同看一個可信賬本。由于這些數據真實可信且豐富,鯨倉可以從產業資本那里用更低的成本租賃倉庫和設備,實現輕資產運營。
在資本市場上,區塊鏈的介入還能減少信貸風險,為創新企業提供融資保障。能源服務商匯電云聯在國內外參與多個儲能電站項目的建設,但全球儲能行業發展所面臨的安全風險、質保周期風險、性能不確定性、收入不確定性等痛點,導致電站業主方的需求和設備供應商的服務體系之間出現了較大的風險敞口和融資難等問題。為此,匯電云聯與螞蟻鏈合作建立以材料、部件、系統、場景和殘值的全周期數據、算法和數字科技服務體系,讓儲能項目的數據可信、風險可見可量化、價值可評估,實現儲能系統與項目全生命周期的資產評估、資產管理、資產運營等數據源頭“上鏈”,最終吸引了一村資本提供金融解決方案和資金支持。
區塊鏈在預防電信網絡詐騙等民生方面也早有實踐。螞蟻鏈協助創建的全國首個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反詐聯盟鏈”,通過鏈上數據協同公安、人行、運營商等解決風險信息共享難題,在一年內處理預警數據240多萬條,保護受害人資金賬戶1380次,攔截被騙資金1340萬元,安全共享黑灰數據達千萬條。這一實踐也被納入工信部“2022年區塊鏈典型應用案例”中。
上海機遇
據知名調研機構IDC報告,預計2024年全球區塊鏈市場將達189.5億美元,中國市場規模有望突破25億美元,市場規模有望保持全球第二。面對這一百億元級大市場,上海早已率先布局。《2021年中國城市區塊鏈綜合指數報告》顯示,上海區塊鏈綜合指數位列全國第二,全國具有投入產出的區塊鏈企業近1400家,上海約占1/4。在參與起草區塊鏈國家標準的單位中,也有螞蟻區塊鏈、鏈極智能科技、復旦大學、上海計算機軟件技術開發中心等上海身影。
當下,國內明令禁止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投機炒作,但NFT數字藏品等交易已在探索階段。早在去年7月,上海明確支持探索NFT交易平臺建設,研究推動NFT等資產數字化、數字IP全球化流通、數字確權保護等相關業態在上海先行先試。
在區塊鏈以及數字資產的層面,上海更是明確了產業化和市場化的方向。《上海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指出,落實“四個新賽道”“五大未來產業”行動方案中,要發展區塊鏈、Web3.0等數字新經濟,推動元宇宙重大應用。去年8月,上海數據交易所設立了全國首個數字資產板塊,并在今年聯動國內主要區塊鏈企業,力爭實現區塊鏈跨鏈互聯互通。據介紹,為實現鏈上資產互聯互通,上海數據交易所已形成“三步走”規劃,將打造區塊鏈互聯互通可信樞紐,制定數字文創區塊鏈應用相關標準,激活文創資源多場景應用。
去年年底,以數字人民幣結算的碳普惠平臺“滬碳行”上線,上海市民坐地鐵或騎車出行,可按出行里程核算碳減排量,用戶每日低碳行為收益可實時兌換成數字人民幣,為使碳資產可見、可得、可度量,采用區塊鏈存證和智能合約,用代碼實現碳資產數據不可更改、無人干預。
“上海的區塊鏈應用場景特別豐富,金融業、航運業、物流業高度發達,區塊鏈大多數業務都能在上海找到落地場景。”李鳴表示,上海對區塊鏈的政策支持力度很大,人才優勢更是國內首屈一指,“區塊鏈要求復合型技術人才,融合密碼學、編程語言、計算機網絡等多項專業,通常需要較高專業技能的人才,上海正好是相關人才的聚集高地。”他還認為,上海已孵化出不少區塊鏈公司,在商業運營中可能在未來出現“殺手級”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