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張免費車牌交付使用、第二批補貼試點車型也有望下月公布……一連串的利好消息讓新能源車成為關注焦點,但充電難、成本高仍讓不少市民對是否購買新能源車舉棋不定。
“新能源車能否推廣,直接取決于配套設施是否跟得上。”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張海亮在做客新民網兩會特別節目“民生約見”時坦言,“電動車充電樁進小區,目前面臨來自物業的阻力。”
890個充電樁尚無一個進社區
在張海亮看來,新能源車有價格補貼的優惠,亦有免費牌照的政策,對市民是有吸引力的,“但新能源車的推廣能否見效,直接取決于配套設施是否跟得上。”
張海亮說,截至去年9月,上海已建成各類充換電站12座,充電樁890個,但這些充電樁主要分布在商業網點、辦公基地、政府機關和公共停車場等公共區域,“到目前為止,尚無充電樁進入社區。”
張海亮告訴記者,與傳統的汽車加油不同,電動車充電分為臨時補電的“快充”和常規充電的“慢充”兩個模式,“慢充一般需要6個小時”,因此不能指望電動車用戶僅依靠到集中設置的社會公共停車場充電樁,一次花費如此長的時間完成充電。
張海亮因此在自己提交的書面意見中呼吁,在社會公共停車場及商業網點等公共場所,建設短時直流“快充”充電樁,用于電動車的補電;而在住宅、商務樓宇和企事業單位等地的停車場,建設交流“慢充”充電樁,用于電動車的常規充電。
政府應出面協調小區配置充電樁
“充電樁配套和電動車推廣二者之間若陷入‘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矛盾,即便有政策鼓勵,新能源車的推廣也會遇到瓶頸。”張海亮建議,至少在2015年底前的新能源器材示范推廣期內,上海市充電樁配套能“按需建設”,“而且這個階段,應該以政府協調、建設為主。”
張海亮說,之所以需要政府協調,主要是在實踐中發現,電動車充電樁進小區目前還面臨來自物業的阻力,“政策、法規上對充電樁進小區沒有明確的規定,單靠新能源車車主個人協調,很難。”而此前,上海首批新能源車的8名試用者由于與物業協商未果,在小區內建設充電樁的計劃最終全部流產。
“其實,在小區里建設多少充電樁是一方面。”在張海亮看來,首要的是得允許充電樁進入小區、其次是充電樁的按需使用,“確實有新能源車車主居住的小區應該建設;用不上的小區,完全可以不裝。但這個肯定需要政府出面協調。”
張海亮也呼吁市政府出臺舉措并發布公告,明確要求各有關居民小區及商務樓宇物業服務企業和業主委員會積極配合充電樁的建設與安裝,同時,也應明晰投資、建設和運營維護等工作中各方的責、權、利,并出臺相關的建設標準規范。(記者李欣 李若楠)
(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