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本不起眼的鄭州紅旗變電站,引發了居民和相關方面曠日持久的對峙。從行政復議到提起訴訟,居民們試圖以程序違法為由來阻止這個“可能危及身體健康”的變電站的落成。與此同時,建設單位、主管部門等方面也是費盡心機,一直嘗試早日開工,來實現他們“為周邊大面積區域提供穩定供電服務”的愿景。
每個城市都有一些這樣的建筑或設施,它們對于城市以及市民意義重大,但卻沒有人愿與之為鄰——變電站、高壓線、垃圾轉運站等即屬此列。既需要又不想與之為鄰,唯一的辦法就是把變電站“趕”到別處。由此帶來的問題是,別處之人仍然需要與之為鄰,那么,誰又不是別人眼中的“別人”?包括變電站在內,面對一些有潛在環境危險的工程項目,如果問題的解決途徑只是以把它遷到一個反對聲相對較弱的地方,那么這種結果仍不免令人憂慮。顯而易見,比解決個案更重要的是,能否以此為契機梳理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機制,從而最大限度地避免類似糾紛的產生。
在此次關于變電站的拉鋸戰中,當事雙方都對法律表示出尊重——市民依法提起訴訟,官方則回應如果判決認定施工違法,他們該拆除拆除,該賠償賠償。這為解決類似糾紛提供了一種有益的參考,孰是孰非盡可對簿公堂,在一個崇尚法治的社會里,還有什么比法律更具權威和說服力的呢?市民權利意識的蘇醒以及法治意識的增強,無疑是此事給人留下的第一層印象。
當然,法律只能平息糾紛而無法緩解矛盾,要想真正消除市民內心深處的焦慮,關鍵仍在法律程序之外。市民反對變電站的理由很簡單,擔心其給大家的身體健康帶來無法挽回的傷害,盡管現代醫學還沒有確認這種風險,但很少有人愿承擔這種風險。在此類糾紛中,時常響起的聲音是“為什么不把變電站建到郊外呢?”實事求是地說,這樣的想法過于簡單化,正所謂“遠水解不了近渴”,遠電同樣解決不了近需。
政府部門首先要做的是以更嚴格的標準保證這些項目的安全,同時也需要就其中的困難與市民做更多的溝通,從而尋求穩妥的解決方案。更為重要的是,借此可以為垃圾轉運站等類似項目的建設,梳理出一套可供參考的解決方案。
速發展的過程中,變電站注定是一個無法被忽略的基礎設施。面對由此產生的矛盾和糾紛,透明的信息公開以及順暢的溝通機制尤其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