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種聒噪質疑聲中,光伏行業走過了步履艱難的2012年。
回顧2012年的光伏行業,哀鴻遍野也許是最恰當的形容詞。
企業不分國界,前赴后繼似的續寫倒閉與破產的相似情節;補貼不分國界,取消與下調已然成為各國光伏政策的主旋律;“麓戰”與“雙反”不分國界,加速了市場環境惡化的同時,也將新興的光伏產業擊得支離破碎……
現實的殘酷讓2012年的光伏行業低迷消沉,不僅缺少了往年蓄勢待發的氣勢,也缺少了敢于憧憬美好未來的自信。“回顧歷程、理清癥結、尋找方向”已然成為當前光伏人最需直面的問題。
時值年底,本期對2012年的光伏發展進行一個全面性回顧,旨在與光伏人一同探索未來發展之路。
關鍵詞一:政策頻出
▲2月1日,國家財政部、科技部、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做好2012年金太陽示范工作的通知》。4月28日公布的結果確定2012年金太陽示范工程總規模為1709兆瓦。
▲2月24日,國家工信部正式下發《太陽能光伏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要形成一家年銷售收入過千億元的光伏企業,3-5家年銷售收入過500億元的光伏企業;3-4家年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光伏專用設備企業。
▲3月27日,國家科技部發布《太陽能發電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在產業化平均效率指標上,單晶硅電池達到20%,多晶硅電池達到19%;晶體硅電池成本降至7元/W,硅片厚度降至160微米;推動高效電池技術在全國范圍內的大規模產業化,實現年產能100MW。
▲5月25日,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申報新能源示范城市和產業園區的通知》,提出將建設100座新能源城市、200個綠色能源示范縣。
▲7月30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鼓勵和支持企業加強技術改造工作,會議表示中央財政將安排資金以貼息方式支持重點行業加快實施技術改造。
▲9月,國家財政部、國家發改委計劃分別安排技改貼息資金1300億和1400億。
▲9月1日,國務院發布國發[2012]44號文《國務院關于促進企業技術改造的指導意見》。
▲2012年9月12日,國家能源局發布《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底我國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1G W以上,2020 年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50G W。
▲9月14日,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申報分布式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示范區的通知》。全國34個省,每個省分到500兆瓦的裝機容量。
▲9月15日,工信部下撥技改貼息資金228億元;科技部下撥技術創新資金260億元。
▲9月21日,河北省擬定《關于振興光伏產業的若干意見》,提出支持光伏行業十條措施。
▲國開行完成《關于進一步加強金融信貸扶持光伏產業健康發展建議》。該項建議明確,將繼續加強對國內具有規模和技術優勢企業的信貸支持,重點確保行業內“六大六小”12家優勢企業授信額度。
▲10月26日,國家電網公司正式出臺《關于做好分布式光伏發電并網服務工作的意見(暫行)》,對滿足條件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承諾接入電網,免費提供接入系統方案制定、并網檢測、調試等全過程服務,并且全額收購這些項目富余的電量。光伏并網瓶頸得以破除。
▲12月11日,國家科技部發布今年第二批總量2.83GW“金太陽”工程公告。
▲12月19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確定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
會議確定五點政策措施:
(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善加利用市場“倒逼機制”,鼓勵企業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提高技術和裝備水平。嚴格控制新上單純擴大產能的多晶硅、光伏電池及組件項目。
(二)規范產業發展秩序。加強光伏發電規劃與配套電網規劃的協調,建立簡捷高效的并網服務體系。建立健全技術標準體系,加強市場監管,對關鍵設備實行強制檢測認證制度。
(三)積極開拓國內光伏應用市場。著力推進分布式光伏發電,鼓勵單位、社區和家庭安裝、使用光伏發電系統,有序推進光伏電站建設。加強國際合作,鞏固和拓展國際市場。
(四)完善支持政策。根據資源條件制定光伏電站分區域上網標桿電價,對分布式光伏發電實行按照電量補貼的政策,根據成本變化合理調減上網電價和補貼標準。完善中央財政資金支持光伏發展的機制,光伏電站項目執行與風電相同的增值稅優惠政策。
(五)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減少政府干預,禁止地方保護。完善電價定價機制和補貼效果考核機制,提高政策效應。發揮行業組織作用,加強行業自律,引導產業健康發展。
點評:
在2012年,國家相關部門對光伏產業推出系列扶持政策不可謂不多,從上述資料來看,已達十余項。
從以上密集出臺的光伏政策來看,無論是12月19日國務院層面上對國內光伏產業的定調,還是10月26日國網出臺的服務意見對光伏并網的承諾,光伏行業都應該清楚地看到各方面對光伏行業支持的態度是高度統一明確的。
盡管這些扶持政策與項目種類林立、且來自不同的部委審批稍稍給國內光伏行業造成了申報上的些許混亂,但都不可否認這些措施在當前光伏艱難時期,對打開國內光伏市場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2012年,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科技部三部委推出的“金太陽”示范工程連續批復兩次,核準量分別為1.71兆瓦與2.83兆瓦,規模遠超行業預期。
2012年前三季度,國內應用市場鮮有起色,但經過兩輪“金太陽”的突擊審批,按照光伏“十二五”裝機目標,需要今年完成的5GW光伏裝機目標得以快速完成;另一需財政部、住建部審批的“光電建筑一體化”工程也不甘落后,搶在年底的最后幾天出臺了2012年最后一批項目的審批結果,為爭取到相關項目的企業發了一個大“紅包”。
政府在出臺政策上的“搶時間”也導致了行業內企業“搶申報項目”的現象出現。2012年第四季度,企業爭搶補貼額超過投資額50%的“金太陽”工程項目成為今年光伏行業最熱鬧的場景,企業各顯其能拉網式搜尋適合“金太陽”項目的屋頂與土地,而“金太陽”成為今年唯一可盈利的補貼政策。但好景不長,隨著這些資源的稀缺性矛盾逐漸凸顯,存在補貼缺陷的“金太陽”工程有望在今年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注:“金太陽”補貼方式為事前補貼)
9月14日,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申報分布式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示范區的通知》文件,將我國之前略微走偏的國內光伏應用市場拉回接負荷區的分布式發展方向上。這一文件的發布與國網對光伏并網服務承諾被看成國內分布式光伏應用市場啟動的最佳契機的來臨,但事實上,只有國家出臺適合各地的分類上網電價補貼政策,國內才有望真正迎來分布式光伏盛宴的到來。
關鍵詞二:
“雙反”頻襲
始自2011年11月份美國對中國光伏企業提起的“雙反”事件終于在2012年塵埃落定。
3月22日,美國商務部公布了對中國光伏產品反補貼調查的初裁結果。
5月18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將對從中國進口的太陽能光伏產品征收31.14%-249.96%的反傾銷稅。
11月7日,在經過美國商務部和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裁定后,美國對華光伏產品“雙反”終裁落地,美方將針對中國相關生產和出口企業征收介于18.32%至249.96%的反傾銷關稅,以及介于14.78%至15.97%的反補貼關稅。從初裁到終裁,終于有了最終的定論。
歐盟委員會9月6日發布正式立案公告,對從中國進口的光伏板、光伏電池以及其他光伏組件發起反傾銷調查,這起涉案金額高達200多億美元的案件,是中歐雙方迄今為止最大的貿易糾紛,也是全球涉案金額最大的貿易爭端。此次立案調查不僅包括電池片,還延伸到了晶體硅光伏組件和硅片。
印度反傾銷局9月12日收到印度業界申請,對原產于馬來西亞、中國、中國臺北和美國或從上述國家和地區出口的太陽能電池組裝板或部分組裝板進行反傾銷調查。雖然我國光伏對印出口份額較小,但有人士擔心,這將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導致亞洲其他新興國家頻頻發起對我光伏產品調查。
中國商務部決定自11月1日起對原產于歐盟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產品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并將本案與7月20日商務部已發起的對原產于美國和韓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反傾銷調查及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反補貼調查進行合并調查。
點評:
“雙反”是2012年光伏行業中的一個高頻詞。
而頻繁出現在各個行業的“雙反”,歷來對各國都是一把雙刃劍,在這種貿易戰中,很少會出現所謂的贏家。“無論你來,還是我往”,受傷的都是一個蓬勃發展的行業。光伏“雙反”也不例外。
在歐盟“雙反”之初,國內還有很多企業曾抱有幻想:與中國保持著貿易順差的歐盟追隨美國“雙反”的可能性不大。但事實上,來自歐盟態度堅決、殺傷力極大的“雙反”、以及純屬跟風的新興印度市場的“雙反”,都無情擊碎了中國企業的最后希望。各種“雙反”的到來,沉重打擊了國內光伏企業與國內光伏行業。盡管從數據上看,出口歐洲市場量不斷增加,但國內光伏企業卻難脫離“量升價跌、出口越多越虧損”處境。
從專家的各種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美國、歐盟“雙反”真正意圖在于打壓我國已經領跑的光伏產業,所以國內企業應該早日放棄對任何國家的幻想,積極尋找降低“雙反”影響的途徑的同時,加大在科技方面的投入,增強國內企業自身核心競爭力。值得大家欣慰的是,在國內光伏遭遇“雙反”之后,行業內興起了企業科技自救的風潮,一部分定位科技領先的光伏企業正在進行“臥薪嘗膽”式開發,在光伏行業低谷悄然成長,期待在新一輪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由此來看,“雙反”也有其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三:停產減員頻現
▲中盛光電集團關閉其唯一一家正在運營的硅片廠;
▲上半年,近九成國內多晶硅企業停產;
▲協成硅業成為國內首家進入破產清算程序;
▲“裁員”風暴席卷國內。
江西賽維傳出裁退工作不滿兩年員工的消息;
5月10日,阿特斯宣布將削減不必要的人員支出;
9月12日,天合光能宣布,公司計劃裁員,比例將接近30%;
臨近年底,尚德發布報告稱,三季度計劃為減產和裁員花費800萬美元。
點評:
行業低谷,前景迷茫,褪去了光伏企業與從業者先前的光鮮,而光伏行業破產、裁員風潮的來襲為2012本已悲情的光伏再添一抹憂傷,更糟的是這種情況并未出現任何轉機,國內光伏行業多陷于進退兩難、極度煎熬的階段。
“破產、裁員”的趨勢還將延續。
在為企業惋惜之余,我們也不妨看到,在市場經濟中,企業破產其實是最為正常不過的現象,投資者正是通過破產釋放的信號將資源配置到其它更好的行業中去,從而避免了再次的浪費。記得2012年中,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傅蔚岡就曾提過,只有地方政府的退出,光伏行業才能真正迎來在市場中的競爭。
中國光伏企業真正的挑戰 并非“雙反”或其他,而是企業預算軟約束下價格機制不再發揮作用:因為地方政府的各種隱性兜底,使得優秀的企業無法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只有取消地方政府的干預,讓企業真正在市場中競爭,遴選出那些在技術和成本上有優勢的企業,這不僅是行業接下來最為重要的一步,也是市場真正競爭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