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言中,除了到2015年要實現30GW電站建設目標和要發揮行業協會作用的語氣堅定外,亦不泛思考連連:國務院常務工作會議后的細化政策短期內還難以出臺,出臺了恐怕落實起來也會有較大難度;大家一致認為光伏產業是最有希望的新能源,但如何做好卻一時難有定論;產業的發展標準很重要,但大家期盼的產業重組標準恐怕一時還難以出臺;光伏電站建設,是錢定規模還是規模定錢也是一直爭論的問題;中國的光伏事業,不應光建電站不發電;等等。
責任心、知道大家關心什么,這是筆者聽完講話后的第一直覺;認真的思考、面對現實的無奈則是第二直覺。相信不少與會人士會有同樣的想法,也會有不過癮的感覺。因為認真所以猶豫,因為負責所以無奈,對于深諳中國光伏產業環境的筆者來說,作為行業管理者的這種好像不應當的表現卻是再應當不過的事情。
會后再讀其發言,產業定位、建設規模、產業標準、潛在的限電危機,無一不是中國光伏產業發展的關鍵,無一不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可這在現實的產業管理環境中,難免成為一時無解的問題。問題無解無關學問深淺,無關花錢多少,只關在國家大政方針確定之后政策落實的權威性問題。國家能源局是光伏產業的主心骨,能源局有信心,產業才有信心,能源局是問號,產業自然是憂慮。
光伏產業是個特殊的產業,它的早期生存和發展離不開國家的培育。過去德國的光伏產業發展成熟是因為國家的強大支持,今天發展速度最快的日本同樣也是國家執行著當前全球最高的補貼政策。在全球光伏產業管理方面,一樣的是補貼政策,不一樣的是補貼政策的決策體系,其基本程序都是受不同利益集團影響的行政部門提出建立或降低補貼議案,由立法部門討論通過,再由完善的產業環境加以實現。
讓人遺憾的是,作為計劃經濟色彩最濃的產業之一,光伏產業的管理本應是中國的長項,可在現實中,卻好像變成了我們的短項。能源局定規劃、物價司定價格、財政部管出錢、工信部負責產業管理、并網還要看電網公司的態度,在這個產業的管理中我們看不到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勢。難怪會上國家發改委可再生能源規模化發展項目辦公室主任周鳳起也定義國家對新能源事業的管理是“九龍治水”,呼吁成立一個統一指揮的委員會,加速新能源事業的發展。
中國的政治改革也許可以早一天晚一天,可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卻是一天都不能等,因為事關國家能源戰略,因為中國光伏產業過去已經獲取的國際競爭優勢正在面臨挑戰,因為我們有競爭力企業如果得不到合理扶持就面臨被惡意收購的可能,不久前資本市場炒作的巴菲特“中美能源”對尚德電力的收購應當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
當前,新的能源局正在構建之中,業界期盼著國家盡快理順管理體系,助推光伏產業早日健康發展。(紅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