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我們國家全部的裝機容量是5700萬千瓦,現在裝機容量突破12億,已成為世界最高裝機容量。起初,我們消化進口30萬、60萬機組碰到很多困難和問題。我記得很清楚,當時哈爾濱第三發電廠60萬千瓦的機組,在調試過程中碰到200多個問題。但經過這些年的發展,現在我們可以自主研制100萬千瓦的超超臨界機組。
目前,就發電設備而言,國外設備在性價比上已經沒有辦法和中國的發電設備競爭,也不用設置特別的保護政策了,正是依靠技術進步裝備了我國電力行業。
其他領域也是如此。比如石油領域,上世紀80年代,我國引進美國公司的鉆機,一般是3000米、8000米石油鉆機,但是現在,不要說8000米,10000多米的鉆機,就連12000米的鉆機我們都可以自主生產。
2001年時,我們國家沒有生產過X70鋼,因為有了西氣東輸工程,才開始研發X70鋼,現在X80鋼甚至X100鋼都能生產了。即使在四五年前,像燃氣機組、壓縮機組、大閥門等關鍵長輸設備都需要向GE、西門子等國外公司購買,現在,我們都全部實現了國產化。前后對比30多年的進步,真是歷歷在目,也非常自豪。
再如核電。1981年我們開始建中國第一個核電站——秦山核電站。當時我們沒有做過核電設備,所以就要武裝一批發電廠進行技術改造,做壓力容器、蒸發器等。當時,我們從研制30萬千瓦的設備開始,而如今,我們已經可以制造100萬千瓦的核電設備。
煤炭機械也是這樣。以前,千萬噸露天礦設備很多都是從美國引進的,基本上全套都是買人家的,如今,很多以前碰都不敢碰的設備都實現了國產化。
再如LNG船,技術難度很高,被稱為造船工業皇冠上的明珠,國內以前造不了。現在,我們不僅能夠自主生產,而且還出口到日本、美國。30萬噸的油輪我們也實現了出口的零突破,現在,中國是世界上生產VLCC油輪最多的國家。
中國裝備制造業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和進步。如果沒有這些,中國不可能成為世界能源大國。
當然,我們在快速進步的同時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有一些領域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還有一些關鍵設備需要進口。總體來講,我們創新能力不如發達國家。
當前,很多產業出現了產能過剩,包括裝備制造業。能源裝備要靠技術進步和創新不斷推出新的產品,企業才有活力和生命力。同時,能源裝備企業需要從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型。
在中國能源裝備取得重大成就的歷程中,也摸索積累了很多有益經驗。如能源裝備研發和國產化,要緊密地跟國家發展需要結合在一起,不是為研發而研發,而是依托國家重大工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離不開用戶的積極支持;搞重大裝備的國產化,離不開政府的協調和推動等等,這些經驗非常寶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