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國霧霾頻發,改進能源消費方式、緩解環境壓力已迫在眉睫,對于‘電能替代’這一由電網企業推出的方案,值得在全國范圍內切實推廣!12月19日,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牛東曉,對“電能替代”方案進行了經濟性分析。他建議,應給予“電能替代”方案更切實的政策推動。
今年以來,持續的嚴重霧霾天氣橫掃我國多個地區,其中尤以京津冀地區最為突出,當地甚至多次出現超過6級的極重度污染天氣。11月4日,中國社科院、中國氣象局聯合發布《2013年氣候變化綠皮書》指出:我國持續性霧霾顯著增加,主要原因是社會化石能源消費增多造成的大氣污染物排放增加。另據有關數據顯示,我國80%的PM2.5污染問題與能源有關,70%以上的溫室氣體與化石燃料燃燒有關。
“嚴重霧霾是我國能源發展方式不合理、結構性矛盾長期積累的集中暴露結果!弊鳛榈谌谀茉创笾v堂的主講人,牛東曉提出,實施“電能替代”工程,是有效緩解大氣污染、調整能源結構的重要舉措。
所謂電能替代,主要是指利用電力能源代替煤、油、氣等常規終端能源,通過大規模集中轉化來提高燃料使用效率、減少污染物排放,進而達到改良終端能源結構,促進環保的效果。
作為電能替代工程的實施主體,電網企業已有所動作。今年8月15日,國家電網公司印發電能替代實施方案,在其經營區域全面啟動電能替代工作。方案要求國家電網所屬各單位面向終端能源消費市場,倡導“以電代煤、以電代油、電從遠方來”的能源消費新模式,不斷提高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推進社會節能減排,提高能效,破解城市霧霾難題。力爭到2015年實現替代電量1000億千瓦時,到2020年,累計替代電量達到10000億千瓦時。
對于電能替代工程的推廣,牛東曉認為,無論從經濟性方面還是環保方面分析,均具有可行性。首先,他計算了各類可燃性能源每單位量的等效電值,并根據各能源的現行價格折算成電價。結果顯示,原煤、天然氣、焦炭的折算電價分別為每千瓦時0.16元、0.26元和0.27元,雖然低于現行居民用電價格,但煤炭的消耗另含環境成本,且隨著能源價格比對關系逐步趨于合理,石油和天然氣價格將不斷上漲,電能對以上三種能源仍存在很大的替代可行性。而液化氣、柴油、汽油的折算電價高于現行居民用電價格,電能替代則更能具有經濟優勢。其次,根據各主要終端能源的污染排放量和環境價值乘積,計算終端能源產生1千瓦時電能能量值的環境成本,結果顯示,原煤和焦炭環境成本較高,分別為0.037元和0.026元;汽油和柴油次之,分別為0.014元和0.007元;天然氣和液化氣較低,在0.001元左右;電能則無環境成本。由于我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能源資源緊缺,電能替代的實施也迎合了客觀需求。如京津冀地區是我國接受外來電力比重比較大的地區,“十二五”期末,北京地區需從區外受電超過1330萬千瓦,受電比例約為60%。天津地區需從區外受電超過300萬千瓦,受電比例約為30%。而這一地區恰恰又是近年來霧霾污染高發地區!半姀倪h方來”,既能滿足當地能源需求,又能緩解環境壓力,一舉兩得。
“電從綠色來”,這是牛東曉提出的“電能替代”方案另一個優勢。隨著堅強智能電網的發展,“電從遠方來”得以全面實現,我國各地可再生能源的消納市場將得到更為充分地開發,尤其是“三北”地區的光伏發電、風電等新能源將更能有效地利用。由此,來自綠色能源的電力也完成了對化石燃料的替代。
牛東曉指出,在全國范圍內實施“電能替代”工程,需依賴強大的電網做支撐。而目前,隨著我國特高壓輸電工程的推進,“電能替代”實施的基礎條件正在逐漸完善。如世界首條投入商業運行的特高壓線路——1000千伏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投運3年多來,主要用于華北火電南送,大大緩解了化石能源匱乏的華中地區電力供應緊張的局面。又如待建的荊門—武漢—南昌特高壓工程,投運后將跨區輸入水電300萬千瓦,相當于為江西“支援”了一座葛洲壩電站,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硫排放約1萬噸。
“電能替代由于對國家和社會發展建設具有積極作用,值得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牛東曉表示,“電能替代”的實施,首先需要強化政府政策的引導性。對于電能生產者,制定嚴格節能減排政策,采取“上大壓小”措施控制新建火電項目,同時鼓勵清潔能源發展,使得電能生產者經濟上具有可行性;對于電能使用者,鼓勵發展電能替代項目,比如扶持電采暖等政策,對居民相關改造進行適當財政補貼,提高用戶的積極性。其次,電網公司應組織專業力量對市場各類企業進行廣泛而深入的調查分析,充分挖掘潛在目標客戶,擴大電能市場。同時對煤炭、石油、天然氣和電力進行終端能源競爭力分析,尋找論證可能存在煤改電、油改電、氣改電的領域、行業和設備,實現新的用電增長點。另外,應利用社會媒體廣泛普及電能替代知識,宣傳電能替代方式和優點,有效引導普通用戶改變消費習慣;對于重點行業和企業,則進行有針對性的推廣,幫助論證電能替代的經濟性和穩定性優勢。只有政府部門、電網企業和市場三者協同發展,才能最終實現多方共贏的局面,使電能替代工程真正成為一項利國利民的舉措。
據悉,“能源大講堂”活動已于2013年舉辦兩期,分別由中國工程院杜祥琬院士主講“中國能源現狀與發展戰略”,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主講“生態文明建設與能源變革”。未來,在華北電力大學與英大傳媒集團合作推動下,“能源大講堂”將從能源與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科技進步與百姓生活等多個領域,推出系列主題演講和活動。牛東曉簡介
牛東曉教授,1962年10月出生,安徽宿州人。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華北電力大學學術領軍人才。
主研方向為:電力預測與預警理論及系統研究、能源消費碳排放分解與控制管理理論研究、電力技術經濟分析與評價理論研究。
兼任中國技術經濟學會常務理事、國際能源經濟學會(IAEE)會員及中國委員會常務理事、管理科學與工程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電機工程學會電力工程經濟專委會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決策咨詢專家、擔任10余個國內外學術期刊的主編、編委和理事。
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其中國際期刊論文70余篇,被SCI、SSCI檢索收錄35篇,包括在本領域國際一流學術期刊《Energy》、《Energy Policy》、《Expert Systems》、《Energies》、《Applied Soft Computing》等刊物;所發表的一組相關論文被登載國際頂級尖端研究成果的《Nature》網站和《Nature》的專業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發表專文評論和肯定。出版著作10部,擔任《中國電力百科全書》第三版綜合卷副主編。在SCI及EI檢索收錄中,“load forecasting”一詞的檢索結果排序中牛東曉教授位居世界第一名;僅牛東曉教授所著的《電力負荷預測技術及其應用》一書被引用次數超過2000次。
負責科研項目50余項,其中負責各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項;其研究成果已在20余省使用,向國務院和電力央企提交了多份管理咨詢與評價報告。獲得省部級成果獎12項。申報了3項國家發明專*,得到了很好的推廣及應用。
2012年獲得了我國管理科學領域的終身榮譽獎——中國管理科學學會管理科學獎(學術類)。(記者 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