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與儲能相關的論壇、峰會,在數量、頻率方面均呈上升趨勢,諸如分布式能源及儲能技術國際論壇、北京國際儲能大會、儲能聯盟等,儲能熱度可見一斑。在這些論壇中,儲能往往與新能源、分布式等關鍵詞密切相連,被稱為能源領域最后一公里的技術。對于新能源分布式發電,解決儲能問題是其并網發電的突破口。
“分布式光伏雖然每個裝機容量比較小,但是點點細流能夠匯聚成江河,能量非常大,其接入電網后,會給電網帶來沖擊,因此電網對分布式光伏有功功率波動限制提出了要求,例如20兆瓦以下的小型光伏電站,要求它10分鐘內輸出的有功功率值不得超過該電站的裝機容量,這一過程需要配套的儲能裝置進行調節。”北京交通大學電氣學院教授吳俊勇在第四屆中國分布式能源及儲能技術國際論壇上表示。
分布式與儲能互為推動力
事實上,優化新能源發電,除存儲電能外,儲能更重要的任務是“調”。風電、太陽能發電自身具有波動性,儲能可以依據風、光的瞬時變化,適時改變充放電狀態和功率大小,以減弱甚至消除新能源發電的波動,增強新能源發電的穩定性。
正是基于儲能的特性,世界各國都在爭相發展分布式儲能。根據GTMResearch的一份新報告,美國商業儲能市場在2014至2020年間每年將增長34%,而分布式儲能部署超過720兆瓦。分布式發電走在前列的德國,隨著儲能補貼計劃的出臺,其主要的儲能市場更加向終端用戶傾斜,居民將利用光伏發電+儲能的方式替代從電網買電。
在此方面,我國也早有動作,我國科技部在2012年5月4日發布了《智能電網重大科技產業化工程“十二五”專項規劃》(簡稱《規劃》)。《規劃》 在“重點任務”之四“智能配用電技術”中強調,要“發展分布式儲能系統優化配置方法和運行控制技術;提高配電網接納間歇式電源能力的分布式儲能系統優化配置方法和運行控制技術,分布式儲能系統參與配電網負荷管理的優化調度方法,配電網分布式儲能系統的綜合能量管理技術”等。
無獨有偶,去年我國分布式光伏發電補貼落地,光伏發電補貼重點向產業鏈中下游的轉移,未來用戶端的發電市場將倍受青睞。特別是對于分布式光伏發電設備的利好,刺激了分布式儲能電池的脈搏,成為屋頂光伏的重要賣點。國內鼓勵分布式發電也將提升戶用儲能系統預期。目前,受制于電網體制、雙向計量電表等因素,家用系統短期內不可能大范圍并網,而只能白天發電、夜間自用,這也將催生國內的蓄電需求。
“分布式發電項目的發展必將推動‘儲能’運用的趨勢。據統計,目前小型家用太陽能系統,加上搭配3~7千瓦時的儲能系統,成本會是原本的兩倍,但未來若配合補貼,加上儲能電池的效能提升、價格下滑,則包含儲能的太陽能系統預計到2014年底,成本將會降到原本的1.3~1.7倍。而隨著市場擴大以及電價持續高漲,儲能在2014年的發展空間更大。”分析人士指出。
應大力發展終端儲能產品
目前,分布式光伏推廣要真正見效益,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就是解決儲能。
特別是對于住宅太陽能光光伏用戶來說,完善的儲能機制才能真正實現效益最大化。規避高峰電價,防止斷電風險,甚至是減少電力的浪費。
然而,不管是儲能技術選型,還是光伏安裝方案服務內容抑或是補貼方面,我國仍屬起步階段。而且儲能設備帶來的投資額增大問題,也讓投資者顧慮重重。
面對技術選型的困惑,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立泉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給出了答案:“目前這個階段,我們不可能把‘寶’押在某一類或者某幾類儲能技術上,我們可以多發展一些技術。經過一段時間試驗與應用后,我們可以總結究竟哪種技術或者哪幾種技術更適合發展要求。”
在分布式儲能發展方面,業內人士提出了一些建議,東莞德世特電能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就表示:“應大力發展終端儲能產品。一是可以帶動大量的民間資本參與其中,分布式發電的方式,給逐年增長的民間資本帶來了巨大的想象空間。二是引領動力電池及太陽能電池廠商向儲能方向轉型,形成新的產業鏈。發展分布式儲能系統,可以把一部分動力電池廠商分流到儲能電池方面,這可以很好地利用并引領產業結構多重加值及優化。”
南都電源總經理陳博也有同感,他表示:“在儲能領域,應該說分布式儲能對我們國家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這個課題大家都在研究,也希望形成對分布式儲能發展清晰的方案,包括可實施的路徑。所以未來分布式儲能在發展過程中,需要把過去的觀念進行改變,即傳統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轉變,由集中供電向分布式供電轉變,我們始終認為,未來儲能具有非常大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