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風機千瓦造價提前進入“3000元時代”,會給這個原本風光無限的新能源產業帶來什么?
一年前,風電機組價格被全面壓縮至5000元/千瓦以內,當時,基于綜合技術進步、機組單機容量的加大和風機企業利潤率等因素,業內普遍判斷風機價格的下降仍存在較大空間。這種判斷帶著一定程度的樂觀情緒——從產業成長的角度來看,風機價格的良性有序下降,最直接的利好,是擠壓了熱錢投機的空間。市場規律下的價格杠桿,也正是這個朝陽產業走向成熟的關鍵動力。
但僅僅過去一年,這種曾廣泛存在的樂觀情緒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業界日漸彌漫的未知與恐慌。去年10月,在張家口與哈密兩個項目的1.5MW風機招標中,金風科技以3850元/千瓦擊穿了業界4000元的安全底線,近日,某風機企業在一次招標中,爆出了3400元/千瓦的“白菜價”,從而徹底攪亂了業界的防御陣地。
從活躍在國內市場上的數十家整機制造企業的動向來看,競相降價,似無止歇。未來的一段時間里,大面積出現3000-3500元檔位的競投標,并非不可能。
經濟學上有條著名的法則,叫做“劣幣驅逐良幣”法則,其大意是,在同一市場上,不同價值的商品以不同的價格出售,久而久之,高價值商品不能得到合理回報將退出市場,而低價值商品將大行其道;最終假冒偽劣產品盛行,正常的商業經營環境被破壞。
如從正常的市場行為判斷,良性降價是市場自我純凈的有效手段。但像風機行業這樣,在短短的一兩年時間里,競標價便被攔腰斬斷,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的產業史上都極為罕見。事實上,在“十一五”期間獲得蓬勃發展的風機行業,正墮入“自毀長城”的危險境地。
以當前不斷刷新風機低價記錄的競投標項目分析,有兩大類型企業的動向值得注意。作為降價的主力軍,它們不僅屢次制造非理性降價事件,還有著或長或短的配套措施相呼應,以獲取降價之后的眼前利益最大化。
第一類降價的企業,是已經接近被市場淘汰邊緣的失敗者。它們的行為不難理解,這種類似于經營不善的商鋪,唯有在離開市場之前,采取跳血甩賣的斷腕做法,才能使虧損盡可能的減少。
然而,在這大大小小近百家企業的群體中,多數企業在開工立項之前,并未有充分的論證和清晰的判斷。更重要的是,在制造、設計和關鍵技術研發等構成產業基石的要件上,這些投資者往往是先天缺陷。因此,在渡過風電市場爆發初期短暫的蜜月之后,這類企業便不得不準備或已經黯然告別市場。它們在離去之前,面對已投入的巨額投資所采取的降價止血,情有可原。但卻在產業鏈上引起了不大不小的蝴蝶效應——由于多數失敗者是零部件生產商,它們在各零部件環節上的鏈式降價,促成了整個行業的大甩賣。
第二類降價的企業,是占據市場高位、且已完成融資的行業領導者。同樣的,它們的行為也不難理解。在行業已經進入調整震蕩期,面臨全面洗牌的時刻,這些龍頭企業希冀通過簡單粗暴的價格戰,一舉廓清市場秩序,徹底擺脫二線追趕者,從而完成行業格局的最終定型。
從公司經營戰略的階段性任務來看,但凡有著問鼎抱負的企業,面對行業轉型期,無法也不能抗拒這種鞏固地位、徐圖霸業的誘惑。當前市場上脫穎而出的佼佼者,整機商加上關鍵零部件制造商,大約有六到七家。它們的共同特征異常鮮明——擁有在中國甚至世界上較大的市場份額,規模化設計與制造能力得到初步保障,關鍵在于,它們已經基本完成了與資本市場的對接。
市場經濟是高效率的資源配置方式,但并不是完美無缺的體制。改變“劣幣驅逐良幣”在風電行業的橫行,需要廠商、發電運營商和政府共同參與和抵制,更好地使市場有序高效運作。惟有如此,我們才能讓一個原本朝陽健康、充滿活力的風電市場維持下去。
一年前,風電機組價格被全面壓縮至5000元/千瓦以內,當時,基于綜合技術進步、機組單機容量的加大和風機企業利潤率等因素,業內普遍判斷風機價格的下降仍存在較大空間。這種判斷帶著一定程度的樂觀情緒——從產業成長的角度來看,風機價格的良性有序下降,最直接的利好,是擠壓了熱錢投機的空間。市場規律下的價格杠桿,也正是這個朝陽產業走向成熟的關鍵動力。
但僅僅過去一年,這種曾廣泛存在的樂觀情緒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業界日漸彌漫的未知與恐慌。去年10月,在張家口與哈密兩個項目的1.5MW風機招標中,金風科技以3850元/千瓦擊穿了業界4000元的安全底線,近日,某風機企業在一次招標中,爆出了3400元/千瓦的“白菜價”,從而徹底攪亂了業界的防御陣地。
從活躍在國內市場上的數十家整機制造企業的動向來看,競相降價,似無止歇。未來的一段時間里,大面積出現3000-3500元檔位的競投標,并非不可能。
經濟學上有條著名的法則,叫做“劣幣驅逐良幣”法則,其大意是,在同一市場上,不同價值的商品以不同的價格出售,久而久之,高價值商品不能得到合理回報將退出市場,而低價值商品將大行其道;最終假冒偽劣產品盛行,正常的商業經營環境被破壞。
如從正常的市場行為判斷,良性降價是市場自我純凈的有效手段。但像風機行業這樣,在短短的一兩年時間里,競標價便被攔腰斬斷,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的產業史上都極為罕見。事實上,在“十一五”期間獲得蓬勃發展的風機行業,正墮入“自毀長城”的危險境地。
以當前不斷刷新風機低價記錄的競投標項目分析,有兩大類型企業的動向值得注意。作為降價的主力軍,它們不僅屢次制造非理性降價事件,還有著或長或短的配套措施相呼應,以獲取降價之后的眼前利益最大化。
第一類降價的企業,是已經接近被市場淘汰邊緣的失敗者。它們的行為不難理解,這種類似于經營不善的商鋪,唯有在離開市場之前,采取跳血甩賣的斷腕做法,才能使虧損盡可能的減少。
然而,在這大大小小近百家企業的群體中,多數企業在開工立項之前,并未有充分的論證和清晰的判斷。更重要的是,在制造、設計和關鍵技術研發等構成產業基石的要件上,這些投資者往往是先天缺陷。因此,在渡過風電市場爆發初期短暫的蜜月之后,這類企業便不得不準備或已經黯然告別市場。它們在離去之前,面對已投入的巨額投資所采取的降價止血,情有可原。但卻在產業鏈上引起了不大不小的蝴蝶效應——由于多數失敗者是零部件生產商,它們在各零部件環節上的鏈式降價,促成了整個行業的大甩賣。
第二類降價的企業,是占據市場高位、且已完成融資的行業領導者。同樣的,它們的行為也不難理解。在行業已經進入調整震蕩期,面臨全面洗牌的時刻,這些龍頭企業希冀通過簡單粗暴的價格戰,一舉廓清市場秩序,徹底擺脫二線追趕者,從而完成行業格局的最終定型。
從公司經營戰略的階段性任務來看,但凡有著問鼎抱負的企業,面對行業轉型期,無法也不能抗拒這種鞏固地位、徐圖霸業的誘惑。當前市場上脫穎而出的佼佼者,整機商加上關鍵零部件制造商,大約有六到七家。它們的共同特征異常鮮明——擁有在中國甚至世界上較大的市場份額,規模化設計與制造能力得到初步保障,關鍵在于,它們已經基本完成了與資本市場的對接。
市場經濟是高效率的資源配置方式,但并不是完美無缺的體制。改變“劣幣驅逐良幣”在風電行業的橫行,需要廠商、發電運營商和政府共同參與和抵制,更好地使市場有序高效運作。惟有如此,我們才能讓一個原本朝陽健康、充滿活力的風電市場維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