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有六家德國與美國重量級的光伏企業申請破產。業內專家與分析師認為,這些企業既沒有值得夸耀的規模也沒有做到足夠的專業化,走向滅亡已是注定。比如,電腦、存儲卡、數碼相機、光伏組件都已經越來越商品化,因此企業需要大批量的生產它們以能夠贏利。生產更為細化的產品(比如逆變器與多晶硅)依然可以得到具有吸引力的利潤回報。
SEMI總經理Stefan Raithel表示,目前市場上存有數以百計的光伏組件與電池制造商。預計未來10年,全球大概有10-20家企業控制絕大多數市場。
Raithel說道:“小公司可以生產更多的定制產品從利基市場中獲利。”
太陽能行業與芯片行業一樣,都遭受平均銷售價格大幅下跌以及來自亞洲競爭者價格優勢的競爭力。Q-Cells(曾經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制造商)與Elpida(全球第三大DRAM半導體芯片制造廠商)就轟轟烈烈的走上破產之路。
據Solarbuzz數據,過去五年,全球太陽能行業的總營收增加了五倍,2011年高達930億美元,而2007年只有170億美元。
規模重要
Moore(以芯片制造商Intel創始人之一Gordon Moore)定律,即IC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換言之,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將每隔18個月翻兩倍以上。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
類似定律在太陽能行業也正在發生。
可再生能源基金經理同時也在芯片行業做了多年分析師Xavier Chollet表示:“目前太陽能處境不佳,因為企業必須要與價格斗爭。”
就現狀而言,成本是一個首要問題,產能是第二大問題。未來五年內,更薄的集成太陽能電池有望批量生產。
匯豐銀行分析師Christian Rath表示:“電池業務主要就是規模經濟。亞洲競爭者的優勢就是規模大,并直接導致更低的成本。”
此外,歐洲政府削減光伏補貼,令歐洲光伏企業的處境雪上加霜。
其實那些無法與領先光伏企業競爭的企業可以將目光轉向利基市場。比如芯片制造商Qualcomm(美國高通公司)以其CDMA(碼分多址)數字技術為基礎,開發并提供富于創意的數字無線通信專業產品和服務。
Chollet說道:“這就好比畢加索的藝術造詣比那些畢業于藝術學院的人還要高。”
Raithel表示,類似SolarWatt 與Sunways這樣的企業,在市場中存留下來的機會非常現實。
SolarWatt生產單晶硅與多晶硅組件,還在土耳其擁有太陽能發電工廠;Sunways提供光伏發電方面相關產品,中國光伏企業賽維LDK購買了該企業大部分股權。
分析師預測,鑒于高效組件以及法國石油集團Total的支持,美國企業SunPower有望在行業整合中生存下來。
大型是美麗的,合適是美好的
太陽能光伏企業可以效仿Infineon(原名西門子)嘗試擺脫或者說退出那些動蕩不安的業務。2006年3月31日,Infineon宣布了一項重大的戰略決策——把虧損的存業務(一度占據世界第二大內存廠商的地位Qimonda)從公司剝離,并成為一家新的公司,于2006年5月1日開始運營。
2010年,Infineon將其無線芯片部門出售給Intel,目前將重心放在汽車部門與工業客戶使用的芯片上以確保其業務更加有效率。
Chollet表示,那些具有技術優勢以及廣泛的產品組合的企業(比如瓦克)就可以效仿這種方法。
瓦克化學,全球第二大多晶硅制造商,也許應該縮減一下自己在光伏部門的業務。
但對德國企業Sovello而言,此舉來的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