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現(xiàn)代職場中,你學會溝通,工作起來會比別人幸福,當然也會比別人杰出。往往一句話就讓工作變得愉快,也成為職場升職發(fā)展的關鍵所在。
一、四個基本法則
法則一:溝通是一種感知
禪宗曾提出過一個問題,“若林中樹倒時無人聽見,會有聲響嗎?”答曰“沒有”。樹倒了,確實會產(chǎn)生聲波,但除非有人感知到了,否則,就是沒有聲響。溝通只在有接受者時才會發(fā)生。
與他人說話時必須依據(jù)對方的經(jīng)驗。如果一個經(jīng)理人和一個半文盲員工交談,他必須用對方熟悉的語言,否則結(jié)果可想而知。談話時試圖向?qū)Ψ浇忉屪约撼S玫膶iT用語并無益處,因為這些用語已超出了他們的知覺能力。接受者的認知取決于他的教育背景,過去的經(jīng)歷以及他的情緒。如果溝通者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的話,他的溝通將會是無效的。另外,晦澀的語句就意味著雜亂的思路,所以,需要修正的不是語句,而是語句背后想要表達的看法。
有效的溝通取決于接受者如何去理解。例如經(jīng)理告訴他的助手:“請盡快處理這件事,好嗎?”助手會根據(jù)老板的語氣、表達方式和身體語言來判斷,這究竟是命令還是請求。德魯克說:“人無法只靠一句話來溝通,總是得靠整個人來溝通。”
所以,無論使用什么樣的渠道,溝通的第一個問題必須是,“這一訊息是否在接受者的接收范圍之內(nèi)?他能否收得到?他如何理解?”
法則二:溝通是一種期望
對管理者來說,在進行溝通之前,了解接受者的期待是什么顯得尤為重要。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知道是否能利用他的期望來進行溝通,或者是否需要用“孤獨感的震撼”與“喚醒”來突破接受者的期望,并迫使他領悟到意料之外的事已然發(fā)生。因為我們所察覺到的,都是我們期望察覺到的東西;我們的心智模式會使我們強烈抗拒任何不符合其“期望”的企圖,出乎意料之外的事通常是不會被接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