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網訊 2014年春節過后,電商們的價格戰就已陸續顯現,時至年中,京東、蘇寧易購、國美網上商城、亞馬遜、天貓、當當、易迅七大電商巨頭悉數參戰。業內統計,上述7家電商總計投入約70億元,用于降價促銷招攬用戶。零售企業們早已以各種名義加大促銷優惠力度,網上電商們一方面要千方百計搶占實體零售市場的生意,對照明零售企業“攔路搶劫”;另一方面更要搶網購市場的份額,相互間“大打出手”。這種行為的必然結果是,它們一起對制造業,即供應商大打出手。價格大戰中,消費者利益受損事件有增多跡象。中國電子商務投訴與維權公共服務平臺統計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電子商務投訴呈上升趨勢,其中1月投訴為8240起,2月投訴為11380起,3月投訴為13920起。
電商之間的價格戰,一方面給了電商平臺進一步壓榨上游供應商價格的砝碼;另一方面,電商價格戰也在一定程度上攪亂了實體市場的價格體系,讓上游供應商面臨定價體系重調的風險。
電商發展了多年,但是還沒有電商依靠規模化低毛利而盈利的成功案例。低毛利、低價,讓低價的帽子把電商牢牢扣死,當人們提起電商的時候,首先想到的便是便宜,這有吸流效果。但被扣上低價的帽子之后,再往中高端方向前進,則困難重重,得不到消費者的認可。
電商要發展,誠信、服務、品質和優秀的客戶體驗才是根本。無論線上還是線下,消費者確實都在關注價格,而一味的低價只會錯誤引導消費者的線上購物習慣。而消費者不是傻子,丟失服務和品質的電商一定是損人不利己,把制造業逼上死路,電商自己也一定無路可走。
迄今為止,電商也只是手段先進,并不代表中國商業領域最先進的生產力。它們的行為是瘋狂而非進取精神、創新精神。一個相互間大打出手、不關心產業鏈利益和行業自身長遠利益的“行業”,是不可能成就一個行業的。如果說這個行業能夠最終成就一個行業,那么,目前的弄潮者,一定是“先烈”。
價格戰雖然實用但已經不合時宜
從平臺電商開始崛起之日,幾乎就完全復制了中國企業最基本的“營銷方式”:價格戰、促銷戰、口水仗、文案賽、網絡大字報PK,將消費者棋子化。
一直以來,照明有兩個產品體系,一個是“代工”的產品體系,產品符合西方主流品質標準和價值標準;另一個是“內銷”產品體系,產品滿足國內主流品質標準和價值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