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果粉”與“真果粉”的距離
陳方:iPhone6雖然還沒有在中國大陸開售,中國的“果粉”卻開始瘋狂。《亞洲經濟》報道稱,iPhone6在美國、日本等地率先上市后,僅在日本東京的蘋果店門前超過1000人的排隊等待者中,大部分的買主說著漢語。不知道各位是否能夠理解“果粉”的瘋狂。
李妍:我用過三個蘋果手機了,不過我現在對蘋果這種高科技智能手機的認知越來越理性了。我想,中國人之所以對蘋果瘋狂,可能因為蘋果真的就是一種科技的傳說,是時尚利器,這直接導致蘋果成為街機。
王鐘的:我從一個90后的視角來說說這個現象吧。我不認為自己是果粉,不過我現在手頭也有蘋果的“三件”,ipad、iPhone和MacBook。對蘋果瘋狂,大概不是中國人中特有的現象,在美國留學的同學告訴我,他們班上用的電腦清一色的MacBook,很少有一般PC機。它的流行成為一種現象,很大程度上因為蘋果產品的不可替代性。
周東飛:關于媒體報道出的果粉瘋狂,我覺得還是應該小小地區別一下:到底其中有多少是真果粉,又有多少是黃牛。我不是果粉,我多少算是一個偽極客,喜歡“玩”手機,封閉的蘋果不支持我的自由,我覺得果粉中“偽果粉”居多,他們并不是真正嘗到了蘋果產品的樂趣,而是把蘋果當成了“時尚利器”。
李志強:我從一個通信業從業者的角度來說明一下,我雖然同時用了兩個蘋果手機,家里也有倆ipad,但我覺得自己不是“果粉”,也不追也不依賴。使用蘋果是因為蘋果產品的設計、做工、工藝、APP應用相對其他產品都比較突出。未來社會是信息社會,信息社會是互聯社會,肯定不是局限于打電話發短信,而是人們的信息體驗。蘋果產品間的連貫性延展性互聯性,以及開拓性都給人們很好的體驗。
陳方:使用蘋果產品,不一定就是“果粉”。外媒在報道中國“果粉”的壯觀形象時,用了這樣的描述:“那些瘋狂搶購到蘋果的人,滿足了他們的心理感受”。“心理感受”這個詞用得特別好,就像東飛說的,很多人用蘋果只是為了滿足身份象征。真正的果粉在于體驗它產品的性能,而“偽果粉”只是為了用它表明一種身份。
李志強:中國和國外不同的上市時間差,或者說蘋果公司的饑餓營銷策略,使中國龐大的需求和零供給的矛盾加大,所以才出現這種到國外搶購現象,這是典型的價值規律現象。
王鐘的:蘋果是少數幾家能夠把產品的代際概念做得如此明晰的,這樣導致的結果是,老用戶如果發現自己手中的蘋果產品落后,就期待升級,而且用戶之間也可能有一種有意無意的攀比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