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爾·查培克在其劇本《羅薩姆的萬能機器人》中最早提出了工業機器人的構想。那時的他一定想不到,當其筆下的機器人真正被創造和運用到工業生產中時,或將助力遠隔千山萬水的中國鞏固“世界工廠”的地位,不僅在世界工業舞臺上與他國競爭時得到緩沖的機會,同時也考驗著中國政府與企業能否同心協力。
近年來,隨著中國勞動力、土地、電力等生產成本上升,全球制造業的廠商紛紛開始重新尋找成本低廉的生產基地。目前來看,越南、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為外國制造企業的首選之地,而被稱為“世界工廠”的中國一時陷入窘境。一方面,中國工業產業正在“茁壯成長”,中國還沒完全發展為真正的發達工業國家;另一方面,過去設在中國的跨國企業生產加工工廠甚至中國本土企業工廠都在逐步向其他國家轉移。
不過,這幾年全球各大工業展會上出現的新玩意兒——工業機器人,并廣泛應用于工業生產中。多國企業實踐證明,利用工業機器人代替人工作業可以大大降低人工成本,因此需求巨大,中國企業自然不會放過這個絕佳的“轉型”機會。
工業機器人“走”入中國
據全球工業機器人制造商組成的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統計顯示,2012年,中國機器人供貨量達2.3萬臺,比2010年增長了約50%。據預測,今后,在中國,由機器人完成人工作業的趨勢將不斷擴大。2014年,中國機器人供貨量將達到2.8萬臺,與日本不相上下,預計到2015年將達到3.4萬臺。屆時,中國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
那么,中國是否有望通過引入工業機器人,積極推進生產自動化,以恢復其作為生產基地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