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環境與發展研究中心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研究院主辦,環保部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民間環保組織達爾問自然求知社聯合承辦的大型環保論壇“綠色能源與我們的生活”在北京舉行。北京市電力公司對本次論壇給予了大力支持。
環保部核設施安全監管司副司長邱江,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秘書長章少民,中國社會科學院環境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曉,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高級顧問周鳳起,北京市電力公司總工程師王少毅,北京市電力公司科技信通部主任王鵬,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循環經濟與環境評估預測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強,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副總工程師朱凌志,華北電力大學新能源電力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崔翔,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高電壓與絕緣技術研究所所長何金良參加了論壇。
與會的政府官員和專家學者就我國能源發展的形勢、挑戰與轉型,能源的發展方向和環境影響,新的輸電技術的優勢以及應用,太陽能光伏發電的發展及并網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周鳳起研究員在發言中指出,2012年我國的能源需求增速明顯回落,能源供應能力進一步增強,供需呈寬松平衡態勢,能源結構有所優化,能源強度和能源效率也有所改進。但是,能源與環境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環境保護的壓力越來越大,空氣污染日趨復雜,室內空氣污染顯現,中國城市空氣質量達標率低,城市灰霾天凸現,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難度加大,能源資源約束矛盾仍將長期存在。因此,能源發展必須向綠色低碳轉型,必須強化節能優先戰略,加強工業節能,實施建筑節能,推進交通節能,并且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
劉強博士指出,各種能源形式都不可避免地產生環境影響,能源是否綠色要從全生命周期來判定。綠色能源的關鍵取決于智能化與環境管理。劉強認為,智能電網作為現代能源社會的發展方向,必需與社區活動模式互相適應,才能實現節能和環境目標。因此,需要建立新型的社會系統,以實現電能、熱能的最有效利用,這就是智能社區。智能式發展必須堅持八項原則:緊湊而方便的鄰里社區;可選擇多種方便的出行方式;與自然生態系統和諧相處;更為綠色、智能和廉價的建筑與基礎設施;提供多種形式的住房;工作地點緊鄰居住地點;愜意的本地社區生活模式;尊重個體意見。
針對光伏發電及并網問題,朱凌志發言指出,光伏發電的并網不存在技術問題。朱凌志說,光伏發電的大規模發展對電力系統的運行和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通過建立健全并網標準體系、加強電網輸電能力建設,提升電網運維水平和智能化程度,可實現大規模和分布式光伏發電的友好接入和全額消納。
何金良教授指出,公眾普遍對電力系統的電磁環境比較關注,隨著我國電力的快速發展,在用電過程當中必然會產生由電場和磁場構成的電磁環境。何金良教授援引世界衛生組織的觀點指出,1979年以來大量的研究都沒有證明生活環境的低頻電場和磁場對于生物有直接的傷害,低頻的磁場看來也不可能引發癌癥。不排除流行病學研究存在“選擇性”偏差和混淆因素影響。
崔翔教授認為,我國未來國民經濟仍將保持快速增長,電力需求巨大。大型電源基地與負荷中心的逆向分布格局不會改變,輸電距離越來越遠,輸電規模越來越大。綜合技術與經濟分析,架空線路仍是主要輸電媒介,特高壓交直流輸電技術將主要用于遠距離大容量輸電以及跨大區聯網輸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