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7月18日公布了對美國、韓國太陽能級多晶硅產品反傾銷初裁公告,相關美韓企業將被征收臨時反傾銷稅。
面對政策的不確定性,這些早已停產的多晶硅企業并不敢貿然復產,而一些上市企業出于業績的壓力,正在選擇剝離和退出這個行業,我國多晶硅產業已命懸一線。
立案調查一年,初裁三次延后,中國對美韓多晶硅“雙反”的重錘終于落下。
7月18日,商務部發布年度第48號公告,決定自24日起對來自美國和韓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采取臨時反傾銷措施。
不過,對這一姍姍來遲初裁結果,業內人士并無驚喜。
對多晶硅企業來講,對其影響最大的多晶硅生產商韓國OCI只被征收2.4%的反傾銷稅,利好有限;而從立案調查到初裁結果公布的一年時間里,行業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于長時間的停產,目前具備開工條件的多晶硅企業僅剩下6家。
由于此次“雙反”并未涉及到歐盟,加上目前正是中國和歐盟就光伏產品進行談判的關鍵時期。有分析認為,多晶硅產業已經成為談判的籌碼。
面對政策的不確定性,這些早已停產的多晶硅企業并不敢貿然復產,而一些上市企業出于業績的壓力,正在選擇剝離和退出這個行業,我國多晶硅產業已命懸一線。
利好有限成博弈籌碼
7月18日,商務部發布年度第48號公告,決定自24日起對來自美國和韓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采取臨時反傾銷措施。
初裁認定,自美國進口多晶硅的傾銷幅度為53.3%-57%,自韓國進口的傾銷幅度為2.4%-48.7%。
但對這一結果,無論是多晶硅企業還是組件企業都未表現出欣喜之情。
在公告中,美國企業所征稅率普遍高于韓國企業。其中,美國企業MEMC和Hemlock被征收53.7%的反傾銷稅;韓國最大的多晶硅生產商OCI株式會社只被征收2.4%的反傾銷稅。
在一位大型多晶硅企業高層人士看來,韓國OCI對中國出口的多晶硅占據國內市場的份額高達30%,應屬于重點的制裁對象,征收更高稅率。
“2.4%稅率對其根本沒有影響,傾銷還會繼續。”他對21世紀網表示。
據悉,2013年1-5月我國多晶硅進口均價為18.33美元/千克,較2012年全年多晶硅進口均價下滑27.7%。但國產多晶硅生產成本仍普遍維持在20美元/千克以上。
除了韓國企業稅率過低外,多晶硅企業還對此次“雙反”初裁并未涉及到歐盟企業頗有微辭。
根據21世紀網從海關獲得的數據統計,今年1-5月,我國進口多晶硅量累計達3.4噸,其中從韓國進口8150噸,從德國進口1萬噸,從美國進口1.15萬噸。
依此來看,對歐盟尤其是德國的多晶硅雙反至關重要。雖然,對歐盟多晶硅的雙反調查遲于美韓,但延遲的初裁仍被被看成是目前中歐“雙反”談判的一個籌碼。
據了解,6月4日,歐盟初裁決定對華光伏征收11.8%的臨時反傾銷稅,而如若未能在8月6日前達成解決方案,屆時稅率將升至47.6%。
還有10幾天,談判的時間窗口即將關閉,業內人士擔心,為達成協議,對歐盟的多晶硅“雙反”將會無疾而終。
“畢竟多晶硅只有幾個億美元的貿易量,而其他光伏產品貿易額則超過百億美元。”一位光伏行業分析人士指出。
此前,已有德國媒體援引德國經濟部一位新聞發言人的表述稱,中德雙方已經達成承諾,中方將不對歐盟多晶硅征收反傾銷稅。
而對下游的組件生產商而言,多晶硅“雙反”必然推高企業生產成本。在美國、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雙反”的背景下,這勢必加大運營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