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堪稱中國碳交易市場元年。
深圳碳交易市場于今年6月18日正式開市交易;不到半年后的11月26日、11月28日,上海和北京也相繼啟動碳交易。
三地碳交易市場制度體系基本一致,將碳排放達到一定規模的企業納入碳排放配額管理,根據控排企業歷史排放水平與行業生產基準水平來確定各個企業的年度碳配額。
控排企業可以通過市場購入或售出其相對實際排放不足或多余的碳配額以履行碳排放控制責任,即通過市場的作用來促進企業節能減排。
不過細看三地交易規則,還是有基于三地不同風格而產生的差別:上海規范穩妥的海派風格,深圳步子總是快一拍,北京央企交易均為大手筆。
上海:交易細則完善
相比深圳的激進和北京的靈活,上海碳交易市場則勝在交易細則之嚴謹,可稱滴水不漏,規范先于開拓。
比如深圳碳交易市場雖然今年6月即率先開閘,但具體的管理暫行辦法卻在幾個月后才公布;上海則在碳交易市場正式開始之前就公布了詳細的交易細則。
此外,上海碳交易市場并沒有開設場外交易,以保證線上平臺的運行。
和北京、深圳碳交易試點市場一年一發的情況不同,上海則是一次性發足三年配額,以拉長企業自主調配配額買賣以履約的時間窗口。
上海也是唯一一個,針對未按規定履行配額清繳義務企業做出了處罰規定的試點市場。
按規定,上海納入配額管理的單位每年都要進行配額清繳,未按規定履行配額清繳義務的,由市發展改革部門責令履行配額清繳義務,并可處以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
深圳試點并沒有強制企業每年清繳,而是到2015年再執行清算。
深圳:開個人投資之先
深圳在交易規則上最為開放和大膽,是唯一對個人投資者開放的碳市場。深圳碳市場中碳價格也在過去半年出現了劇烈波動。
在今年9月中旬時,深圳碳價從開盤價的28元/噸漲至最高92.95元/噸,國慶假期后又現過山車行情,價格飆升到130.9元/噸峰值后又大幅回落到80元/噸價位。
相比這個價格,上海碳交易市場啟動時的建議價為25元/噸,北京碳交易線上交易開盤價則為51.25元/噸。
這除了與個人投資者參與有關之外,還和深圳碳市場采用的定價點選交易方法有關系。
定價點選交易方式是指交易參與人按其限定的價格和數量進行委托申報,其他交易參與人對該委托進行點選成交的交易方式,這就意味著價格和數量要完全匹配之后才可以成交。
比如賣家A掛出一筆100噸、每噸100元的買單,賣家B掛出一筆50噸、每噸150元的買單。而買家C卻只想買一個小份額的配額,他就有可能選擇碳價更高但數量更小的賣家B,即這筆碳交易不得不在一個更高的價格成交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深圳市排放權交易所開設了部分成交功能,即買家C依然可以選擇購買賣家A每噸100元的50噸配額。
深圳排交所總裁陳海鷗說,定價點選的方式確實有不合理之處,碳交易更接近是一個生產要素,更像大宗商品的交易,深圳將改變交易方式,將采取現貨的方式,以更多現貨交易來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