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將成為緩解城市交通壓力、減少交通事故的重要手段,從而獲得政府部門的大量投資,而政府公共服務部門則將成為智能交通應用的主要采購力量。在物聯網產業的發展初期,政府采購模式保證了行業的快速發展,對行業的推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隨之而來,我國智能交通投資規模巨大。同樣,行業發展面臨的問題也是困難重重。
智能交通獲重視,投資規模巨大
智能交通是基于現代電子信息技術面向交通運輸的服務系統,已發展為集交通信息采集、通信傳輸、數據處理、控制指揮等技術為一體的多學科應用型產業。據全球最大的技術專家聯盟IEEE表示,絕大多數的交通事故是由駕駛員的過失造成的。如果現有的智能交通技術能被應用于汽車和道路中,多達90%的事故可以避免。這些技術包括電子和計算技術,例如可感知疲勞駕駛的車載視覺系統和傳感器,車道偏離警示系統,以及以安全應用為目的的汽車間和汽車與基礎設施間的通信系統。
隨著平安城市建設的如火如荼,智能交通作為平安城市建設的重要部分,其不僅獲得了新的發展商機同時也肩負起了交通安全的責任。就商機來說,智能交通在明年將得到爆發性的增長。根據中國智能交通協會所提供的數據,預計2009-2016年,中國城市道路智能交通系統的總投資額將達到1077.58億元,其中視頻監控系統投資額超過400億元,年均投資額超50億元。
在交通擁堵、交通安全等重大難題下,各大城市紛紛建設和完善智能交通系統。2012年北京市交通委發布未來5年北京交通信息化發展目標:"十二五"期間,北京市規劃投資56億元,提升智能交通。與此同時,蘭州將籌資7億余元建設基于物聯網的智能交通系統,欲借助互聯網實現道路智能化;南京也提出利用物聯網技術,在2年內構建一個以全面"感知"為基礎的新型智能交通系統;番禺投資4000萬元、鄭州投資8000萬元、禪城計劃投入1億元人民幣;深圳也將在三年內建成六大智能交通系統,均為打造城市智能交通系統。智能交通建設得到了快速發展。
智能交通產業的發展前景受到了資本市場的廣泛關注,同時智能交通系統的實際應用也是民眾的一大期望。智能交通能否真正用之于民,智能交通在發展商機的同時能否擔負安全責任,這些還需實踐證明,希望智能交通能讓百姓真正體驗到安全生活,減少悲劇的發生。
產業發展制約瓶頸分析
盡管從產業發展的現狀來看,主要問題是企業問題和產品問題。但是,這些問題的產生卻是行業中的共性問題所導致。如產品的穩定性、準確性與企業的技術能力、產品生產能力是密切相關的;產品缺乏兼容性與行業技術標準的建立密切相關;產品的性價比與產業鏈的完整性和協調性密切相關。因此,目前制約智能交通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歸結起來主要有關鍵核心技術問題、技術的標準化問題、產業鏈問題和市場培育問題。
1、關鍵核心技術問題
關鍵核心技術問題是影響我國智能交通產業競爭力的主要問題。目前我國市場的智能交通中高端產品主要是國外品牌,關鍵核心技術依賴進口。即使是發展速度最快、推廣和普及最廣泛的智能導航產業與智能交通行業管理也是如此。比如在智能導航產業,專業測量接收機和測向接收機高端產品,國際廠商占80%;授時接收機國外產品占60%;航空導航接收機國外產品占90%;國產OEM板幾乎全部采用外國芯片。國產低端產品主要使用國外進口芯片或OEM模塊進行二次開發。在智能交通行業管理方面,關鍵設備和技術也是依賴進口.
關鍵核心技術的缺乏不僅使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不斷付出昂貴的技術使用成本,同時產業的命脈也會被國外企業所扼制。
2、技術的標準化問題
目前,我國民用汽車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長。如2006年的銷售量為727.97萬臺,但是目前發展最成熟的智能交通產品GPS在2006年的銷量僅僅為92萬臺,安裝率為1.26%.2007年民用汽車的銷售量為850萬臺,而GPS的銷量也只有244.6萬臺,安裝率為2.64%.為什么龐大的汽車消費群體不能完全成為智能交通產品和服務的消費者?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產品缺乏標準化。因為產品沒有標準化,市場準入也就沒有標準和門檻,任何投資商都可以進入。比如目前我國的GPS行業,許多生產商都沒有標準的生產線、模擬環境檢測線、品控程序,只是拼裝、檢查,就發貨。GPS運營所需要的應用軟件及電子地圖通常由終端產品供應商免費提供,運營商為節省投入,而不買正版軟件和電子地圖,使用供應商提供的盜版軟件和自行拼湊的電子地圖。結果是不同公司的 GPS產品及運營系統不能通用、兼容、聯網、軟件無法升級、地圖過時誤導用戶、系統經常癱瘓,有的監控中心是多系統并存,維護復雜困難,操作使用不靈,影響工作效率,甚至存在隱患風險。在目前消費市場沒有完全培育成熟的情況下,任何產品的質量問題都可能導致消費者對產品喪失信心。
3、產業鏈整合問題
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已經實現了智能交通的產業化,其產業具有很強的競爭力。目前,正在試圖快速切入我國智能交通市場。如諾基亞、夏新、微軟等手機廠商已經開始進入我國GPS導航領域,生產帶有MP4、PDA等各類功能的GPS產品。英特爾致力于同國內智能交通設備生產商合作開發這一市場。IBM在 2007年7月發布了5項運用于交通領域的新技術,分別是司機輔助技術、使用傳感技術的智能交通系統、與手機相連的公共交通系統、語音識別系統和智能機場系統。西門子在2006年5月推出導航盒產品以后,又于8月在中國車載導航市場全新推出一款威迪歐迪騰手持導航系統"天驕"PortableNavigationDevice(PND)。2008年2月17日,韓國電信進軍中國GPS市場,以1.07億收購深圳伊愛 65.525%的股份。
面對全球越來越激烈的智能交通產業競爭環境,國內眾多智能交通企業卻仍然處于各自為政、孤軍奮戰的狀態。由于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產品生產的專業化程度很低。如在廣東省GPS運營商,占全國約一半以上,但是真正聯合起來的很少。另一方面GPS運營商在GPS產業鏈中的定位,應該是移動目標綜合信息服務提供商。事實上,有很多運營商為節省投資、降低成本,集軟件系統開發、硬件終端研發、生產、銷售、運營于一體,沒有做專業的運營商。結果終端產品質量問題嚴重,返修率高,售后服務成本高,客商關系差。最終導致整個產業的競爭力不足。
4、市場培育問題
目前,即使是在幾個國家智能交通示范城市,智能交通產品和服務市場也只是部分形成,顧客對大多數智能交通產品和服務還認識不足。如對手機、PDA短信、彩信、WAP的交通路況信息服務和車載PND等方式的交通導航信息服務了解和認識不深,更談不上應用。需求的不足使智能交通企業無法實現規模效益,同時也嚴重影響產業的發展空間和發展速度。但是,對智能交通消費市場的培育具有較強的外部性,先進行投入的企業不僅要冒很大的風險,同時其他不進行市場培育的企業也可以在市場成熟后搭便車。雖然目前具有真知灼見的企業仍然不計成本地培育市場,但是就目前全球智能交通產業的競爭環境和我國智能交通產業的發展需求來看,單靠少數企業的努力是不夠的,需要產業中多數企業聯合起來,共同培育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