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能千行百業 人工智能應用多點開花
在上海舉行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工作人員向參觀者介紹百度文心千帆大模型平臺。 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在近日舉行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華為“盤古”、商湯“日日新”、網易“伏羲”等30多個大模型亮相,引發廣泛關注。
近來,大模型掀起新一輪智能化熱潮,不少科技企業加快拓寬人工智能應用生態。圍繞智能網聯車、AR眼鏡、數字人、社交軟件、電商直播、醫療服務等領域,大模型應用場景多點開花,為人工智能產業躍升發展注入更多動能。
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
美團無人機第四代新機型,可在“零下20度至50度”的中雨、中雪、6級風、夜晚等環境中穩定飛行,能夠適應97%以上國內城市的自然環境要求,配送距離提升35%,最遠可達5公里;京東智能初篩機器人,可以檢查人的心電、心率、血氧,還能通過綜合分析免疫、呼吸等系統給出身體狀況指數及營養補充建議……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人工智能新產品集中亮相。
近年來,人工智能加快賦能千行百業,智慧物流、智慧醫療、智慧工廠方興未艾。
工信部數據顯示,我國人工智能產業蓬勃發展,核心產業規模達到5000億元,企業數量超過4300家,智能芯片、開發框架、通用大模型等創新成果不斷涌現。超算、智算、云算協同發力,算力規模居全球第二。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已建成2500多個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推動實體經濟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科技企業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主力軍。商湯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田豐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科技企業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布局主要是圍繞“五新”,一是“新基建”(AI芯片、智算中心、基礎大模型),二是“新終端”(AR眼鏡、自動駕駛汽車、機器人等),三是“新交互”(AR元宇宙),四是“新服務”(AIGC、ChatGPT類產品等),五是“新倫理”(大模型倫理、生成式AI治理)。
“我國擁有龐大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戶市場。同時,我國有全球第二規模的數字經濟和平臺經濟,通過平臺企業的應用實踐,也很容易形成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生態。”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
大模型應用多點開花
近來,大模型掀起新一輪智能化熱潮。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華為“盤古”、商湯“日日新”、網易“伏羲”等30多個大模型亮相,其中不少通用和行業垂直模型是首次登場。
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研究中心等機構發布的《中國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圖研究報告》顯示,我國研發的大模型數量排名全球第二。一些垂直專業類大模型不斷深化落地,生物制藥、遙感、氣象等大模型正在發揮縱深優勢。
“我國的基礎大模型通過持續提升訓練效率追趕全球頂尖水平,并向產業大模型快速演進。大模型正加快融入智能網聯車、AR眼鏡、數字人、社交軟件、電商直播、醫療服務等應用場景。”田豐說。
“在應用層面,大模型最大優勢是強大的生成能力和涌現能力,不僅在個人消費場景下可以提升消費體驗,在產業場景下也能幫助企業降本增效、創造商業價值。”中金公司研究部硬科技行業首席分析師彭虎表示。
盤和林表示,當前國內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比較集中,未來需要拓寬人工智能應用,重視高質量數據積累,嘗試在算力芯片上實現技術自主。既要夯實人工智能發展基礎,也要在應用上百花齊放。
多方協力促產業創新發展
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下游應用的不斷探索,人工智能將深度滲透到人們生活和生產活動中。
工信部副部長徐曉蘭近日表示,將加快研究制定人工智能產業政策,引導各界集聚資源形成發展合力。加大人工智能技術創新攻關力度,加快推進軟硬件適配,構建從智能芯片到算法框架到大模型的全棧式產業鏈。打造生態主導型龍頭企業,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支持開源社區建設,構建具有競爭力的產業生態。
地方上,上海提出積極推進大模型技術創新和應用,系統性支持技術攻關、算力供給、數據集建設和公共服務需求。探索適應大模型特點的創新監管方式。上海徐匯區提出15條扶持政策,包括聚焦技術強基支撐,支持通用大模型、垂類大模型等關鍵領域自主創新,支持具身智能、自主智能體等前沿領域布局;聚焦場景應用示范,全面推動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在醫療、金融、社交、智能網聯汽車等領域融合賦能。
“人工智能發展的根本目標是落地于產業,服務于人。”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EO湯道生說,應攜手各方伙伴,以優質模型、澎湃算力讓企業的“黃金數據”發揮出高效用,助力產業創新發展。(記者 班娟娟)
在上海舉行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工作人員向參觀者介紹百度文心千帆大模型平臺。 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在近日舉行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華為“盤古”、商湯“日日新”、網易“伏羲”等30多個大模型亮相,引發廣泛關注。
近來,大模型掀起新一輪智能化熱潮,不少科技企業加快拓寬人工智能應用生態。圍繞智能網聯車、AR眼鏡、數字人、社交軟件、電商直播、醫療服務等領域,大模型應用場景多點開花,為人工智能產業躍升發展注入更多動能。
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
美團無人機第四代新機型,可在“零下20度至50度”的中雨、中雪、6級風、夜晚等環境中穩定飛行,能夠適應97%以上國內城市的自然環境要求,配送距離提升35%,最遠可達5公里;京東智能初篩機器人,可以檢查人的心電、心率、血氧,還能通過綜合分析免疫、呼吸等系統給出身體狀況指數及營養補充建議……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人工智能新產品集中亮相。
近年來,人工智能加快賦能千行百業,智慧物流、智慧醫療、智慧工廠方興未艾。
工信部數據顯示,我國人工智能產業蓬勃發展,核心產業規模達到5000億元,企業數量超過4300家,智能芯片、開發框架、通用大模型等創新成果不斷涌現。超算、智算、云算協同發力,算力規模居全球第二。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已建成2500多個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推動實體經濟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科技企業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主力軍。商湯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田豐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科技企業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布局主要是圍繞“五新”,一是“新基建”(AI芯片、智算中心、基礎大模型),二是“新終端”(AR眼鏡、自動駕駛汽車、機器人等),三是“新交互”(AR元宇宙),四是“新服務”(AIGC、ChatGPT類產品等),五是“新倫理”(大模型倫理、生成式AI治理)。
“我國擁有龐大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戶市場。同時,我國有全球第二規模的數字經濟和平臺經濟,通過平臺企業的應用實踐,也很容易形成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生態。”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
大模型應用多點開花
近來,大模型掀起新一輪智能化熱潮。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華為“盤古”、商湯“日日新”、網易“伏羲”等30多個大模型亮相,其中不少通用和行業垂直模型是首次登場。
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研究中心等機構發布的《中國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圖研究報告》顯示,我國研發的大模型數量排名全球第二。一些垂直專業類大模型不斷深化落地,生物制藥、遙感、氣象等大模型正在發揮縱深優勢。
“我國的基礎大模型通過持續提升訓練效率追趕全球頂尖水平,并向產業大模型快速演進。大模型正加快融入智能網聯車、AR眼鏡、數字人、社交軟件、電商直播、醫療服務等應用場景。”田豐說。
“在應用層面,大模型最大優勢是強大的生成能力和涌現能力,不僅在個人消費場景下可以提升消費體驗,在產業場景下也能幫助企業降本增效、創造商業價值。”中金公司研究部硬科技行業首席分析師彭虎表示。
盤和林表示,當前國內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比較集中,未來需要拓寬人工智能應用,重視高質量數據積累,嘗試在算力芯片上實現技術自主。既要夯實人工智能發展基礎,也要在應用上百花齊放。
多方協力促產業創新發展
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下游應用的不斷探索,人工智能將深度滲透到人們生活和生產活動中。
工信部副部長徐曉蘭近日表示,將加快研究制定人工智能產業政策,引導各界集聚資源形成發展合力。加大人工智能技術創新攻關力度,加快推進軟硬件適配,構建從智能芯片到算法框架到大模型的全棧式產業鏈。打造生態主導型龍頭企業,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支持開源社區建設,構建具有競爭力的產業生態。
地方上,上海提出積極推進大模型技術創新和應用,系統性支持技術攻關、算力供給、數據集建設和公共服務需求。探索適應大模型特點的創新監管方式。上海徐匯區提出15條扶持政策,包括聚焦技術強基支撐,支持通用大模型、垂類大模型等關鍵領域自主創新,支持具身智能、自主智能體等前沿領域布局;聚焦場景應用示范,全面推動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在醫療、金融、社交、智能網聯汽車等領域融合賦能。
“人工智能發展的根本目標是落地于產業,服務于人。”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EO湯道生說,應攜手各方伙伴,以優質模型、澎湃算力讓企業的“黃金數據”發揮出高效用,助力產業創新發展。(記者 班娟娟)